壮族歌谣文化研究的新收获——评《壮族嘹歌研究》
被引量:1
出处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2-203,共2页
GUANGXI ETHNIC STUDIES
同被引文献123
-
1黄羽.社会人文环境的变迁对壮族歌圩的影响——从壮族歌圩的源流看其社会功能的转变[J].艺术探索,2006,20(6):23-25. 被引量:4
-
2林贵雄.论壮族民歌特点在创作中的保持与创新[J].艺术探索,2001,15(5):10-13. 被引量:4
-
3李萍.论百色市壮族歌圩的源流与价值[J].百色学院学报,2009,22(2):121-124. 被引量:6
-
4覃义生.广西东兰壮族蚂■节的调查与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1999(2):69-78. 被引量:17
-
5梁杏云.嘹歌·贼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反映的壮族文化心理[J].广西民族研究,1998(3):59-62. 被引量:7
-
6白耀天.《粤风·俍歌僮歌》音义[J].广西民族研究,1986(3):108-125. 被引量:4
-
7罗汉田.《嘹歌·唱离乱》时代背景浅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3(2):107-110. 被引量:5
-
8陆华柏.广西壮族二声部民歌的和声思维[J].音乐研究,1986(3):97-114. 被引量:7
-
9冯明洋.壮族“双声”的腔调类论[J].音乐研究,1985(4):16-35. 被引量:9
-
10黄绍清.壮族反战乱长歌《嘹歌·唱离乱》[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1(1):40-46. 被引量:2
-
1李心释,黄梵,臧棣,蓝蓝,小海,张执浩,桑克,清平,树才,王敖,宋宁刚.关于当代诗歌语言问题的笔谈(一)[J].广西文学,2009(1):88-94. 被引量:4
-
2杨树.壮族歌谣艺术特色谫论[J].柳州师专学报,1995,10(4):49-54. 被引量:1
-
3吴慧颖.“心史”唱出“杀伐之声”——评《寻找的悲歌》及其评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3):83-91.
-
4林华瑜.论瞿秋白文学批评的现代性[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4):118-121.
-
5程芳芳.意识形态的叙事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79-181.
-
6吴全兰.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评黄绍清先生的《中国诗歌写作史》[J].阅读与写作,1995,0(1):40-40.
-
7彭金玲.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的壮族嘹歌翻译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6):22-23. 被引量:6
-
8王缉媛.壮族歌谣文化价值的审美人类学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6):79-82. 被引量:1
-
9李继凯.方法、眼光及文学史建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42(6):88-91. 被引量:3
-
10张羽.修辞中的自然意象与文化——壮族嘹歌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修辞对比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1,24(5):77-82.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