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49,共3页
Beijing Archives
同被引文献26
-
1任士华,管瑞英,毕功.木兰围场国有林区历史沿革及其丰富的植物资源[J].河北林业科技,2007(z1):192-194. 被引量:8
-
2张建华,刘常玲,李永祥,王丽,李艳平.木兰围场森林旅游文化略论[J].河北林业科技,2007(z1):46-48. 被引量:2
-
3张建华,刘常玲,原民龙,魏天波.发展森林旅游业是国有林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J].河北林业科技,2005(z1):76-78. 被引量:6
-
4韩光辉.清初以来围场地区人地关系演变过程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3):138-139. 被引量:9
-
5钮仲勋,浦汉昕.清代狩猎区木兰围场的兴衰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破坏[J].资源科学,1983,13(1):51-57. 被引量:13
-
6甘超华,马礼,南秋菊.围场县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4):76-79. 被引量:1
-
7张玉钧,段昌盛.源于国有林场的自然保护区之景观管理途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37-40. 被引量:9
-
8张德锤.避暑山庄——清代牧业区的政治中心[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25(3):7-9. 被引量:2
-
9李文华,闵庆文,孙业红.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地理研究,2006,25(4):561-569. 被引量:94
-
10王海燕.陵寝工程中的赔修制:以清东陵裕陵隆恩殿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5):96-99. 被引量:1
-
1云秀平,云秀清.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以“木兰秋狝”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10-12. 被引量:1
-
2林树国.塞罕坝旅游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生态文化,2008(6):19-20.
-
3木兰围场[J].华夏少年(简快作文),2007(4):47-48.
-
4张建华,刘常玲,李永祥,王丽,李艳平.木兰围场森林旅游文化略论[J].河北林业科技,2007(z1):46-48. 被引量:2
-
5雪莹.把根留住——瑞典斯堪森主题公园[J].世界知识画报(上半月),2009(2):36-43.
-
6齐敬领.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体系建设[J].中外企业家,2015(5X):228-229. 被引量:1
-
7王淑平,闵艳国.林花水草无雕饰 满蒙风情耀木兰——围场立足人文生态优势发展旅游业纪实[J].党史博采(下),2008(9):54-54.
-
8京北.捕色围场[J].旅游,2000(10):8-8.
-
9山寨[J].方圆,2013(14):7-7.
-
10天然氧吧——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J].法律与生活,20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