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3期51-55,共5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参考文献16
-
1基亚.《比较文学》[A].于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C].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75-76页.
-
2辜正坤.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及元—泛比较文学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6):68-77. 被引量:10
-
3基亚.《比较文学》.颜保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
4伽列.《比较文学序》,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第11页.
-
5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第55页,第57页.
-
6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29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
-
7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见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张金言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277—278页.
-
8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第75—76页.
-
9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A].于永昌等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C].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143-144页.
-
10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A].于永昌等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C].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196、197页,第19页.
二级参考文献9
-
1辜正坤.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4):44-51. 被引量:86
-
2伽列.《比较文学》初版序言[A].比较文学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
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
4R.H.罗宾斯.简明语言学史[M].许德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
5戴维·克里斯特尔.剑桥语言百科全书[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
6辜正坤.元文学与泛文学—兼论文学批评多向互补太极模式[J].百家,1988,(4):14-14.
-
7说文解字段注[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
-
8康有为全集: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
9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共引文献30
-
1张叉,辜正坤.辜正坤教授答中西语言、文化、文学、艺术比较和世界文学问题[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1,32(6):5-41. 被引量:6
-
2谢天振.面对西方比较文学界的大争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7(1):144-147. 被引量:7
-
3蒋述卓,何明星.学科交叉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J].中国比较文学,2003(1):85-96.
-
4查明建.“世界文学”:网络时代的可能性及其特征[J].中国比较文学,2002(1):3-11. 被引量:7
-
5周小仪,童庆生.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J].外国文学评论,2001(4):109-118. 被引量:2
-
6汪介之.“世界文学”的命运与比较文学的前景[J].外国文学研究,2004,26(6):123-129. 被引量:14
-
7谭佳.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主题学发展[J].当代文坛,2005(3):95-97. 被引量:3
-
8李伟昉.比较文学中的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J].文学评论,2005(5):23-27. 被引量:1
-
9曹顺庆.建构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新范式[J].外国文学研究,2006,28(2):150-160. 被引量:8
-
10何云波.比较文学:越界与融通——兼评马焯荣先生的“泛比较文学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1):95-100.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12
-
1曹顺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J].中国比较文学,1995(1):18-40. 被引量:86
-
2曹文轩.质疑“大文化批评”[J].天涯,2003,0(5):159-163. 被引量:13
-
3陈思和.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世界性因素”的几点思考[J].中国比较文学,2001(1):8-39. 被引量:70
-
4陈伯海.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1):6-8. 被引量:47
-
5刘象愚.比较文学的不变与变[J].中国比较文学,2006(2):21-24. 被引量:15
-
6曹顺庆.重写文学概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3):72-76. 被引量:19
-
7钟华.比较文学危机及出路之我见[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1):82-87. 被引量:5
-
8孙景尧,张俊萍.“垂死”之由、“新生”之路——评斯皮瓦克的《学科之死》[J].中国比较文学,2007(3):1-10. 被引量:9
-
9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6):1-13. 被引量:9
-
10刘象愚.比较文学“危机说”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3):33-42. 被引量:18
-
1徐清.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整体性问题看学科危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3):28-31. 被引量:1
-
2钱志富,宫丽.也谈比较文学的学科危机及其出路[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5):128-131. 被引量:1
-
3符鹏.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危中之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4):16-17.
-
4马汉广.论比较文学的学科危机与主体视域[J].文艺研究,2008(9):61-69. 被引量:3
-
5刘杰辉.季羡林“翻译危机论”言说探析[J].北方文学(下),2013(2):148-148.
-
6老荷.闲话比较文学:二题[J].中国比较文学,1998(4):115-120.
-
7毕海.延安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文艺争鸣,2011(1):104-107. 被引量:2
-
8罗兴萍.论汪曾祺创作的“民粹”倾向[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3(4):60-62.
-
9张恩和.时风时雨说鲁迅[J].鲁迅研究月刊,2000(7):26-29.
-
10欧蕾.萧光远《毛诗异同》体例概述[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4,0(7):76-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