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6-100,共5页
Historical Archives
参考文献13
-
1[日]广濑健夫.《从俄国方面看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载于历史科学协会编.《历史评论》,校仓书房1994年8月号,第39-40页.
-
2[日]井出义光著,南京大学历史系近现代英美对外关系研究室译.《美国对外关系》,1979年11月,第12-15页.
-
3[日]依田熹家.《战前的日本与中国》,三省堂1976年版,第67,23,47页.
-
4[日]金冶井谷著.《日本对华投资》,第4-5页,转引自张雁深.《日本利用所谓"合办事业"侵华的历史》,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5页.
-
5倪建中主编.《国是论衡》,北京亚太经济研究所编.《百年恩仇:两个东亚大国现代化比较的丙子报告》上册,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401,370页.
-
6[日]大藏省管理局编.《关于日本人海外活动的历史调查》第27册,第19页.
-
7[日]植田捷雄.《东洋外交史》,东大出版会1969年版,第154页.
-
8[日]档107/277/上.转引自张雁深.《日本利用所谓"合办事业"侵华的历史》,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42页.
-
9[日]大正42年10月2日伊集院致小村,机密第144号,档107/277/上,第42页.
-
10[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日本留学史》,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页.
同被引文献12
-
1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世纪回顾[J].历史研究,2000(1):148-165. 被引量:24
-
2金在善.韩国三田渡所立大清皇帝功德碑考述[J].清史研究,2001(3):85-90. 被引量:5
-
3戴逸.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和意义[J].齐鲁学刊,1991(1):69-70. 被引量:6
-
4施亚英.中国的觉醒与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J].世界历史,1994(5):122-128. 被引量:5
-
5张林 黄湛.《论甲午战争前后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
6宋成有.《甲午战争后韩末改革的外力介入与韩国君臣的对应》,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2004第12辑,第139-163页.
-
7[韩]黄玹.《梅泉野录》,收入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黄玹全集》,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78年,下册,卷2,第158-159页.
-
8Ref.B08090168700,《韩国王妃杀害一件(第二卷)》,第43页,藏于外务省外交史料馆.
-
9[韩]李玟源.《明成皇后弑害事件的真相》,《韩国学报(台北)》,2004年第18期,第73-84页.
-
10[韩]李玟源.《朝鲜断发令之研究》,《韩国学报(台北)》,2000年第16期,第55-67页.
-
1孙立祥.驳日本右翼势力的“不得已侵略说”——以日俄战争、日韩合并、“二十一条”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2005(2):157-161.
-
2雪珥.朝鲜何以亡国[J].国家人文历史,2016,0(8):100-100.
-
3曹善玉.韩人查票员与上海租界交通[J].韩国研究论丛,2009(2):251-266.
-
4雷国山.1910年孙中山日本之行内幕[J].东北史地,2011(4):24-28. 被引量:1
-
5代文莉.浅析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的民族观[J].科学咨询,2009(23):30-30.
-
6蔡俊良.朝鲜半岛光复50周年纪念币——兼记朝鲜半岛抗日爱国志士金九和安重根[J].钱币博览,2006(2):34-35.
-
7曾业英.中国人民对“三·一”运动的支持和声援[J].当代韩国,1998(3):53-57. 被引量:1
-
8冯庆东.齐鲁文化珍宝南迁纪事[J].戏剧丛刊,2004(6):69-69.
-
9纪彭.日韩合并百年祭[J].国家人文历史,2010(16):74-77.
-
10刘淑梅.浅论日本吞并朝鲜的三部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200-202.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