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但由于传统教学的弊端依然存在,课堂沉闷、机械和模式化;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革除这些弊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应是每位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当务之急。新课程理论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解放,为师生创造性学习、发展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天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常规教学依旧占主体。教师教的怎么样,学生学得怎么样,依然受考试成绩的左右,依然受看不到的评价魔杖的摆布。这样,领导折磨老师,教师折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进行教学改革,只要身心不受摧残就已经是相当不易,怎敢奢望追求那么多的“面向”和“平等”呢?我常想,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在有意无意制造了一只只无形的“盖子”。死死地罩住了原本潜质无限,活力无穷,个性迥异的学生,使其动弹不得,思维不得,只能在师者的训导下,惟师是从,惟书是从,在教育者划定的圈子里原地跳动。在“应试教育”的桎梏和覆盖下,不再有个性的张扬.不再有智慧光芒的闪烁,不再有灵魂的自主,自然而然地.有些学生只是唯唯诺诺,人云亦云.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有悖于教育本真的现象,当然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之所以在我们教育中还存有一些压抑、束缚学生成长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育人意识中“人”的因素、“唤醒”的意识、发展的观念不浓.而教育即是灌输、教育即是升学的功利思想根深蒂固。久而久之,教育的空间往往被人为地缩小直至走入死胡同。可悲的是,教育的功利色彩又常常误导人们视死胡同为坦途,走入歧途却浑然不知.还津津乐道于这种教育的功德无量。在此种情况下.编织出一张张硕大无比、限制学生追寻自我与实现自我的“圈子”.也就见怪不怪了。想想现在的家庭,
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1-51,共1页
Contemporary Education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