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社会”理论与转轨国家的经济市场化
被引量:4
出处
《世界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5-10,共6页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同被引文献51
-
1郁建兴,石德金.超越发展型国家与中国的国家转型[J].学术月刊,2008,40(4):5-12. 被引量:54
-
2周穗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全球环境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3):70-75. 被引量:5
-
3李一鸣.走向后工业文化时代的超级电影──当代好莱坞试读(之一)[J].当代电影,1995(6):48-55. 被引量:2
-
4王岳川.后工业社会的文化与美学[J].求是学刊,1993,20(2):69-73. 被引量:5
-
5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2):132-143. 被引量:578
-
6郭祥才.现代性、后现代性与当代后发国家的跨越式发展[J].哲学研究,2006(2):106-110. 被引量:6
-
7王新生.异质性社会的社会和谐何以可能——马克思劳动生产理论视阈下的公共交往与伦理建构[J].学习与探索,2006(2):80-84. 被引量:7
-
8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3):1-38. 被引量:1322
-
9托尼.赛奇,邵明阳.盲人摸象:中国地方政府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4):96-104. 被引量:84
-
10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6(6):100-115. 被引量:778
二级引证文献23
-
1房尚文.低碳时代的消费模式选择[J].甘肃社会科学,2010(5):214-218. 被引量:6
-
2张丰清,周苏玉.当前大国间气候政治博弈中的利益选择及其应然取向[J].社会主义研究,2010(5):127-130. 被引量:6
-
3刘世勇.低碳经济时代的高校社会责任[J].贵州社会科学,2010(12):127-129. 被引量:10
-
4万秋月.贵阳市花溪区生态型区域治理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156-158.
-
5赵泽洪,尤强林.低碳经济发展困境: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4):41-46. 被引量:8
-
6杨健燕.低碳发展的政府调控路径选择[J].中州学刊,2011(4):58-60. 被引量:7
-
7王明杰,章彤.低碳经济视角下政府管理创新的路径研究[J].湖湘论坛,2011,24(4):71-73. 被引量:3
-
8黄世坤.论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矛盾与困境[J].理论与改革,2012(3):81-83. 被引量:3
-
9黄建洪.自主性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的引导性议题[J].社会科学,2012(10):88-96. 被引量:14
-
10黄建洪.中国地方现代化的中道建构主义——基于“苏州探索”的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2):31-38.
-
1赵天宝.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及启示[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28(1):16-20.
-
2王善博.贝尔的中轴原理及其理论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65-68. 被引量:4
-
3赵成.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13(5):46-50.
-
4刘挺.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3):13-16. 被引量:2
-
5陈东升.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初析[J].经济学动态,1984(6):60-62.
-
6傅殷才.现代资产阶级“后工业社会”理论评述[J].世界经济,1984,7(3):68-72. 被引量:1
-
7何小平.俄罗斯学者谈西方后工业社会理论[J].国外理论动态,1998(6):10-14. 被引量:1
-
8庄国雄.“中轴原理”及其引出的思考——谈谈“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方法论基础[J].探索与争鸣,1988(6):25-27.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