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的学说,首先是一种历史哲学。
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4期102-107,共6页
Gansu Social Sciences
共引文献269
-
1蒋序怀.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劳动及劳动价值论”[J].探求,2002(4):21-23.
-
2顾銮斋.民族精神的传承与自觉——以英法德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为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7-31. 被引量:4
-
3邢亚莉.论“三个代表”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03(S1):135-140.
-
4陈小川.创造——人价值的本质特征[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11(1):45-46. 被引量:1
-
5高文超.简论美感在实践创造中的动力功能[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39(2):7-10.
-
6王振义.论社会精神生产的本质、特点及其价值[J].岭南学刊,1999(5):70-74.
-
7吴先逵.论理性和非理性问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5(1):23-29. 被引量:2
-
8丁年森.马克思主客观相统一的实践真理观[J].江苏社会科学,1999(5):105-108. 被引量:3
-
9管彦波.关于民族社会生活史方法论的探讨[J].学术月刊,1999,31(3):90-94.
-
10张远超.论生产力与所有制形式[J].学术月刊,1999,31(5):17-23.
同被引文献18
-
1诸葛计.新方志对抗日战争记述的成功与不足──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J].中国地方志,1995(4):10-17. 被引量:2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8.第344页.
-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2-1473页.
-
4朱佳木.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J].求是,2007(18):51-53. 被引量:2
-
5薄洁萍.《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光明日报》2010年1月5日第12版.
-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1页.
-
7段忠桥.《唯物史观的当代解读》,《哲学研究》2009年第1期.
-
8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的力作》,《光明日报》2013年5月8日第13版.
-
9周文玖.《唯物史观与21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综述》,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2年第1期.
-
10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第三辑),第59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
1边正石.社会主义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重读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J].科学社会主义,1986(5):10-18.
-
2张政,王伟龙.对“解放全人类学说”的辩护[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08X):47-47.
-
3魏强.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解放”主题[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1,9(1):14-17.
-
4魏强.思想史视域中马克思的解放思想探微[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55-58.
-
5潘宇鹏.从《资本论》看马克思学说的性质[J].学术论坛,2009,32(2):51-54. 被引量:1
-
6刘永佶.论马克思学说的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8(3):37-52.
-
7李岩.马克思人学的起点:异化劳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8(5):63-68.
-
8余孚.马克思理论核心是自由与发展[J].同舟共进,2000(9):20-25.
-
9孙瑞鸽.《手稿》中关于人的相关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5,0(11):208-209 223.
-
10刘艳菊.马克思“人的价值”实现的理论探索[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4(6):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