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微生物在发酵茶饮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微生物发酵茶饮料是一种新兴的保健茶饮料,茶叶经过微生物发酵后品质得到很大的改善。本文就微生物发酵茶饮料的应用研究现状做一综述,并对微生物在茶叶发酵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
刘巧林
齐桂年
机构地区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茶业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出处
《福建茶叶》
2007年第1期23-24,共2页
Tea in Fujian
关键词
微生物
茶饮料
发酵
分类号
TS272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7
参考文献
22
共引文献
190
同被引文献
129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50
参考文献
22
1
Kaison Chang,尤韶华(译),陈霄雄(校).
世界茶叶产销现状及中期展望[J]
.中国茶叶,2006,28(1):4-6.
被引量:9
2
我国茶饮料现状及发展趋势——访我国茶饮料专家尹军峰副研究员[J]
.中国茶叶,2004,26(1):6-7.
被引量:7
3
吴有军.
茶叶成分及功效浅述[J]
.农牧产品开发,1997(10):8-11.
被引量:14
4
邹礼根,丁玉庭,陈艳.
微生物在发酵茶饮料中的应用[J]
.食品工业科技,2004,25(1):142-144.
被引量:15
5
Sane okana.Flora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Miang produces in Northern Thaland[J]Gon Apph Microbiaol,1986(32):57-65
6
翁蔚,屠幼英,杨子银,陈利燕.
茶饮料的抗生活性研究[J]
.茶叶,2004,30(2):98-100.
被引量:5
7
王陆玲,金明晓,朱立笠.
乳酸菌在茶汤中的生长状况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2005,21(4):31-32.
被引量:4
8
王霞,高云.
乳酸菌茶饮料的研制[J]
.食品科学,2002,23(8):206-208.
被引量:11
9
江洁,刘晓兰,薛振磊,赵金坤,姜彦.
乳酸菌和酵母菌共生发酵茶饮料的研制[J]
.食品科学,2001,22(1):44-46.
被引量:33
10
Duffesme C,Famworth E.Tea,Kombucha and heath.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00,33:409-421
二级参考文献
87
1
周红杰,李家华,赵龙飞,韩俊,杨行吉,杨伟,吴新庄.
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J]
.茶叶科学,2004,24(3):212-218.
被引量:154
2
刘四新,李从发,丁振刚,李德茂,明飞平.
纳塔生产中污染真菌的分离与控制[J]
.热带作物学报,2004,25(3):89-93.
被引量:3
3
许本发,王祥河.
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与发酵乳[J]
.辽宁食品与发酵,1993(1):30-35.
被引量:3
4
江洁,王艳杰,姚再庆.
以淀粉糖为主料,茶为辅料乳酸发酵饮料的研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2):6-8.
被引量:4
5
马霞,王瑞明,关凤梅,贾士儒.
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菌株的特点[J]
.四川食品与发酵,2005,41(1):20-22.
被引量:18
6
余尊祥,葛苏云.
灵芝及其生化特性[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4(1):77-81.
被引量:2
7
苟金霞,齐香君,贺小贤,张雯.
乙醇对提高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影响[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1):55-57.
被引量:8
8
郭嘉铭,上官舟建,陈景潮.
药用真菌的研究与开发概述[J]
.中国食用菌,1994,13(3):8-10.
被引量:52
9
罗红霞,韩刚.
南瓜乳酸菌饮料的研制[J]
.食品科学,1995,16(10):49-51.
被引量:24
10
杨联松,檀根甲,徐美清.
茶多酚抑菌作用和防腐效果初探[J]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4):373-375.
被引量:56
共引文献
190
1
李雪玲,陈华红,王建文,王波,周红杰.
黑曲霉与顶头孢霉菌株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J]
.食品科技,2020,45(1):121-127.
被引量:8
2
覃倢,杨益林,覃世勇,覃承文,陈新强,林莹.
冷泡红茶微波干燥工艺的优化研究[J]
.轻工科技,2021(1):31-33.
被引量:2
3
胥伟,齐桂年,陈应娟,齐兰兰.
茶叶微生物研究进展及展望[J]
.福建茶叶,2009,32(2):6-9.
被引量:3
4
张春花,单治国,袁文侠,李亚莉,孙婷婷,秦太峰,夏凯国,任洪涛,李国荣,周红杰.
不同有益菌固态发酵对普洱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研究[J]
.茶叶科学,2010,30(4):251-258.
被引量:29
5
朱广鑫,周红杰,赵明.
普洱茶发酵技术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5):76-81.
被引量:13
6
宿迷菊.
中国茶饮料的发展与研究进程[J]
.茶叶科学技术,2005(1):14-17.
被引量:12
7
苗君莅,陈有容,齐凤兰,郭本恒.
乳酸菌在肉制品、酿造业等领域的应用[J]
.乳业科学与技术,2005,27(2):49-53.
被引量:11
8
孙庆磊,梁月荣,陆建良,叶倩.
不同浸提方法对茶汤品质的影响[J]
.茶叶,2005,31(2):91-94.
被引量:23
9
廖书娟,童华荣,吉当玲.
生物工程技术在茶学领域中的应用[J]
.福建茶叶,2005,28(2):24-26.
被引量:1
10
熊泽,邵伟,吴炜.
细菌纤维素合成动力学模型的构建[J]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3):267-269.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129
1
龚淑俐,邓放明,周向荣.
冠突散囊菌胞外多糖提取工艺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2007,23(2):48-50.
被引量:5
2
蔡正安,刘素纯,刘杏益,黄建安,周琳,朱旗.
冠突散囊菌在不同茶类及几种植物材料上“发花”的研究[J]
.茶叶科学,2010,30(4):263-268.
被引量:31
3
王志刚,程苏云,童哲,丛黎明.
茯砖茶中散囊菌的产毒性研究——Ⅰ.散囊菌培养液的毒性[J]
.茶叶科学,1992,12(1):65-70.
被引量:17
4
王增盛,施兆鹏,刘仲华,黄建安,温琼英,朱尚同.
论黑茶品质及风味形成机理[J]
.茶叶科学,1991,11(S1):1-9.
被引量:50
5
温琼英,刘素纯.
茯砖茶发花中优势菌的演变规律[J]
.茶叶科学,1991,11(S1):56-62.
被引量:57
6
黄建安,刘仲华,施兆鹏.
茯砖茶制造中主要酶类的变化[J]
.茶叶科学,1991,11(S1):63-68.
被引量:43
7
王增盛,谭湖伟,张莹,施玲.
茯砖茶制造中主要含氮、含碳化合物的变化[J]
.茶叶科学,1991,11(S1):69-75.
被引量:31
8
王华夫,李名君,刘仲华,王增盛,施兆鹏.
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变化[J]
.茶叶科学,1991,11(S1):81-86.
被引量:67
9
张英春,王养军,王静.
固态发酵法生产的灵芝面粉的营养成分分析[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30(8):44-46.
被引量:5
10
江洁,王艳杰,姚再庆.
以淀粉糖为主料,茶为辅料乳酸发酵饮料的研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2):6-8.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7
1
胡燕,陈忠杰.
乳酸菌发酵茶饮料加工工艺优化[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703-7704.
被引量:3
2
陈桂梅.
冠突散囊菌研究进展[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3):179-184.
被引量:13
3
许永立,赵运林,曾红远,熊路,李巧云,胡治远.
不同类型冠突散囊菌对茯砖散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8):200-205.
被引量:7
4
罗红玉,钟应富,袁林颖,张莹.
微生物在茶叶深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14,36(1):2-5.
被引量:4
5
杨金凤,李洁.
酸枣叶食用菌发酵茶的研制[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40(12):135-140.
被引量:6
6
郑梦霞,李会娟,陈淑娜,赵真,刘馨秋,黎星辉,陈暄.
冠突散囊菌发酵对茶汤香气成分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19,40(18):223-228.
被引量:16
7
邢志强,吴芳英,郑生宏,施林妹,董瑞霞.
‘龙井43’加工白茶及其发酵茶饮料加工技术研究[J]
.茶叶学报,2020,61(1):24-2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50
1
龚受基,滕翠琴,曹惠怡,张均伟,谢加仕,蒙彦妃.
冠突散囊菌对夏秋绿茶发酵的影响[J]
.食品科技,2020,45(1):134-140.
被引量:9
2
张拓,司钰苇,缪有成,戴宇樵,潘科.
茯砖茶研究进展[J]
.贵茶,2022(1):1-5.
被引量:1
3
詹欣,辛敏,王然,唐涛,唐劲天,岳秉飞.
不同天数银杏叶发酵液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3):118-123.
被引量:2
4
王珊,吕嘉枥,韩蓉.
薄层色谱法检测茯砖茶中他汀类物质[J]
.食品工业,2014,35(5):227-230.
被引量:1
5
刘瑞新.
关于我国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研究综述[J]
.中国集体经济,2014,0(36):64-65.
被引量:5
6
王吉成,刘轩,徐志伟,车冠达,程宣,唐劲天,翟延君.
中药桑叶固体发酵前后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3):33-38.
被引量:10
7
胡治远,赵运林,刘石泉,彭雨轩,张梅清.
金花散茶饮料加工工艺研究[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3(4):48-52.
被引量:3
8
何华锋,朱宏凯,董春旺,叶阳,桂安辉,高明珠.
黑茶香气化学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2015,35(2):121-129.
被引量:45
9
刘佳奇,彭珍,熊涛.
乳酸菌发酵对红茶饮料营养成分、香气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17,38(24):130-136.
被引量:14
10
马跃,郝彬秀,田海霞,李颂,王春玲.
冠突散囊菌菌落计数方法的优化[J]
.食品与发酵科技,2017,53(6):22-25.
被引量:8
1
邹礼根,丁玉庭,陈艳.
微生物在发酵茶饮料中的应用[J]
.食品工业科技,2004,25(1):142-144.
被引量:15
2
白昆立.
微生物发酵茶饮料研究进展[J]
.广东茶业,2016(5):38-40.
被引量:3
3
黄赣辉,胡泽敏,叶保平,殷勇,罗俊华.
发酵茶饮料生产技术研究[J]
.食品工业,1997,18(1):45-46.
被引量:10
4
乃用.
用曲霉的果胶酶改进茶叶发酵[J]
.工业微生物,2003,33(2):59-59.
5
高爱红,童华荣.
天然食用色素——花青素研究进展[J]
.保鲜与加工,2001,1(3):25-27.
被引量:75
6
韩立苹,须海荣,倪君.
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在茶叶上应用研究[J]
.茶叶,2007,33(1):4-7.
被引量:9
7
郎繁繁,董文宾,修秀红.
玉米黄色素的提取工艺及应用研究现状[J]
.粮油食品科技,2014,22(1):29-31.
被引量:9
8
骆琳,丁青芝,张勇.
微波灭菌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研究现状[J]
.江苏调味副食品,2008,25(3):22-29.
被引量:22
9
董文宾,胡英.
茶多酚的制备工艺及应用研究现状[J]
.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2002,20(4):18-24.
被引量:26
10
周俊清,林亲录,邓靖.
奶酪的营养价值[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11(2):52-54.
被引量:14
福建茶叶
200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