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左翼文艺大众化讨论与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30年代“左联”领导的文艺大众化讨论,最终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幻想”层面;40年代延安开展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却成为如火如荼的现实。比较分析可知,政党对文艺直接干预的政治之力、“大众”诉求基础的转变与对象的明确、知识分子大众化维度的增加,是延安文艺大众化得以实现的决定力量。延安文艺“民族形式”运动为中国文艺现代化道路由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变发挥了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作用。
作者
石凤珍
机构地区
山西大同大学中文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研究所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8-162,共5页
Literary Review
关键词
文艺大众化
延安文艺
运动
左翼
历史转折点
文艺现代化
“左联”
30年代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27
同被引文献
134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30
参考文献
16
1
周作人:《人的文学》,见《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195页
2
沈端先:《所谓大众化的问题》,见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3
陈伯达.《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杂记》.《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第二集文艺理论卷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19页.
4
鲁迅:《文艺的大众化》,见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
5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
艾思奇.两年来延安的文艺运动[J].群众,1939,3(8).
7
洪灵菲:《我希望于大众文艺的》,见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8
《“左联”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几次决议(摘要)》,见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第4页.
9
茅盾:《回顾文艺大众化的讨论》,见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421—422页.
10
周扬:《王实味的文艺观与我们的文艺观》,《周扬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90—391页.
共引文献
27
1
石凤珍.
从“旧形式”到“民族形式”——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发起过程探略[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3):45-50.
被引量:7
2
陆卓宁.
多重话语霸权下的女性文学“命名”——台湾五十年代女性创作生态追思[J]
.南方文坛,2006(5):61-64.
被引量:2
3
郜元宝.
1942年的汉语[J]
.学术月刊,2006,38(11):89-102.
被引量:9
4
石凤珍.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现代性意义——兼论延安文艺的性质[J]
.文艺研究,2007(3):65-71.
被引量:1
5
程关松,王国良.
对行政互动关系的法律回应[J]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3):26-35.
被引量:9
6
毛迅,熊辉.
欧化:汉语文学语言的疏离与生长[J]
.江汉论坛,2007(9):79-82.
被引量:5
7
何平,朱晓进.
论民族共同语和新中国文学的双重建构[J]
.当代作家评论,2008(4):18-28.
被引量:3
8
张立群.
后期延安文学道路的“确立”[J]
.学术界,2012(8):209-222.
被引量:2
9
温华.
八十年代外国文学研究:回顾与反思[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1):70-75.
被引量:5
10
胡梅仙.
“特殊智识阶级”与“真的知识阶级”——鲁迅关于知识阶级的思考[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3(2):169-181.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34
1
刘震.
“从革命文学到人民文艺:经验、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2):242-254.
被引量:3
2
赖大仁,张园园.
“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五四以来“人学”文论观念的双重维度及其辩证发展[J]
.学术月刊,2021(1):172-182.
被引量:3
3
李楠.
海派文学、现代文学的通俗化走向[J]
.文学评论,2008(3):116-121.
被引量:6
4
孙德喜.
从传统走向现代──略论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的小说语言的变革[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6):13-18.
被引量:1
5
马庆株.
纪念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120周年[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4-7.
被引量:2
6
杜纯梓.
柳宗元诗文中的湘方言词笺注五例[J]
.云梦学刊,2004,25(4):113-114.
被引量:2
7
朱晓进.
文学与政治:从非整合到整合——20世纪中国文学的政治化思潮管见[J]
.社会科学辑刊,1999(5):152-155.
被引量:7
8
王一川.
近五十年文学语言研究札记[J]
.文学评论,1999(4):16-26.
被引量:38
9
倪婷婷.
关于延安文学民族化、现代化问题的再思考[J]
.江苏社会科学,1998(3):36-42.
被引量:6
10
王卓慈.
方言:创作与阅读[J]
.小说评论,1999(2):44-46.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10
1
周晓芬.
朱自清与现代文学的大众化[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8(10):88-90.
被引量:2
2
魏宏瑞.
“言”与“思”——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方言问题[J]
.当代作家评论,2009(6):170-178.
被引量:7
3
王素,梁道礼.
汉语文学方言写作嬗变的历史考察[J]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5,35(11):936-941.
被引量:3
4
黄静.
上海左翼文化运动与延安文艺政策的确立[J]
.河北学刊,2018,38(4):115-119.
5
刁晏斌.
百年书面汉语与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历史、现实与反思——为纪念现代汉语一百周年而作[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1):1-13.
被引量:13
6
罗崇宏.
从“大众化”到“文艺大众化”——“战争”语境中“文艺大众化”生成的话语逻辑[J]
.东岳论丛,2019,0(6):146-152.
被引量:4
7
杨经建.
延安文学的“民族形式”对母语文学的“革命性”重构[J]
.学术界,2020(11):76-84.
8
陈荣,洪宏.
延安话剧的大众化超越与省思[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1(6):17-21.
被引量:1
9
韩芸华.
整体性思路:政治与美学的变奏——论20世纪以来“文艺大众化”话语模式的嬗变[J]
.文艺理论研究,2023(1):148-157.
10
王翠艳.
左联解散以后:北平作家协会与左翼文学运动考论[J]
.文艺研究,2023(4):61-7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0
1
梁永红.
革命根据地书面语言的民族化:研究现状、不足与建议[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4):100-106.
2
刘相宇.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当代使命[J]
.汉字文化,2022(11):35-37.
3
张松青.
新《会计法》为财政监督提供了法律武器[J]
.四川会计,2000(4):17-17.
4
张芳馨,徐嘉遥.
“五四”以来文学大众化新探讨[J]
.社科纵横,2014,29(4):105-107.
5
石梓昕.
当代语言学话语生态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0(4):31-31.
6
贺仲明,张增益.
1950年代的“方言问题讨论”与乡土小说的语言方向[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32-140.
被引量:5
7
周邓燕.
摄影大众化与影像真实性——以解放战争中的晋察冀画报社为中心[J]
.文艺研究,2020(5):121-131.
被引量:1
8
拉玛伊佐.
粗粝土地上的亮光或为下一代写作——读李美桦长篇小说《凤凰春晓》[J]
.当代文坛,2020(5):205-211.
9
杨绪明,向博.
基于语体差异的中国语言形象建构研究[J]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4):9-24.
被引量:2
10
张文.
现代法律文本中的文言成分及其应用[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5):16-29.
1
姚红彩.
唐代诗人刘希夷作品的艺术特征研究[J]
.语文建设,2016,0(11Z):72-73.
被引量:1
2
董金锷.
放歌新中国六十华诞[J]
.诗林,2009,0(S1):136-137.
3
邓文慧,周为筠.
一曲思乡千载韵[J]
.社会观察,2009(5):8-10.
4
潘翠菁.
毛泽东文艺思想与文艺现代化──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20周年[J]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5):34-43.
5
刘东方.
网络文学与“文学大众化”[J]
.文艺争鸣,2010(10):108-111.
被引量:2
6
李新宇.
迷失的代价(下)——20世纪中国文艺大众化运动再思考[J]
.文艺争鸣,2001(2):27-36.
被引量:8
7
张新民.
破译“第九个角色”的密码——对《雷雨》中“雷雨”形象的探讨[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4(3):33-35.
8
杜伟.
沦陷中成熟——论沦陷区的文艺“大众化”讨论[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1-95.
9
陈辽.
瞿秋白的文艺现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
.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15(1):34-40.
10
吴双.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当代思考[J]
.当代文坛,2007(3):58-59.
文学评论
200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