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古汉语反宾为主句补说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黎锦熙(1933)《比较文法》最早提出“反宾为主”,谢质彬(1996)对此下了一个定义:“外动词带受事宾语时,是主动用法;而当受事宾语提到前面做主语时,就变成被动用法,整个句子也就由主动句变成被动句。这就是所谓‘外动转受动’,也就是所谓‘反宾为主’的句法。”谢文举了很多此类例子,最典型的“反宾为主句”是:
作者
宋亚云
机构地区
湖北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5-247,共3页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关键词
主句
古汉语
《比较文法》
受事宾语
黎锦熙
被动句
主动句
用法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43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3
1
大西克也.2004,《施受同辞刍议—<史记>中的“中性动词”和“作格动词”》,Meaning and Form:Essays in Pre-Modern Chinese Grammar(意义与形式—古代汉语语法论文集),Muenchen: Lincom Europa.
2
谢质彬.
古代汉语反宾为主的句法及外动词的被动用法[J]
.古汉语研究,1996(2):32-35.
被引量:11
3
雅洪托夫.1974/1986,《汉语的几种被动结构》,《汉语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共引文献
10
1
贡献.
动词词库模型之解释力[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3(2):18-21.
2
宋亚云.
《左传》反宾为主句考察[J]
.汉语学报,2007(2):24-30.
被引量:2
3
王树瑛.
也谈“冰雕”类复合词的结构及来源[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11):76-77.
4
张延俊.
一种特殊的被动形式——定中型被动式[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87-90.
被引量:2
5
高迎泽.
施受同辞辨[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34-38.
被引量:2
6
袁健惠.
先秦汉语受事前置句类型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2):83-90.
7
赵林晓.
试论上古汉语中的“受事·动词·施事”句[J]
.殷都学刊,2013,34(2):93-98.
8
张宏国.
“糟了”的语义演变与语法化[J]
.汉语学习,2016(6):52-60.
被引量:5
9
杨荣祥.
上古汉语结果自足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J]
.语文研究,2017(1):11-17.
被引量:10
10
王翠.
语体视角下先秦受事前置句的(非)现实关联及其功能解释[J]
.语言研究,2024,44(1):8-18.
同被引文献
43
1
孙良明.
古汉语有施事宾语[J]
.古汉语研究,2000(4):51-51.
被引量:3
2
沈家煊.
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J]
.中国语文,2002(5):387-399.
被引量:338
3
陆丙甫,徐阳春.
汉语疑问词前移的语用限制——从“疑问焦点”谈起[J]
.语言科学,2003,2(6):3-11.
被引量:17
4
姚振武.
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J]
.中国语文,1999(1):43-53.
被引量:46
5
沈家煊.
“在”字句和“给”字句[J]
.中国语文,1999(2):94-102.
被引量:236
6
张伯江.
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J]
.中国语文,1999(3):175-184.
被引量:436
7
任鹰.
主宾可换位供用句的语义条件分析[J]
.汉语学习,1999(3):1-6.
被引量:62
8
朱德熙.
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
.方言,1979,1(2):81-87.
被引量:250
9
谢质彬.
古代汉语反宾为主的句法及外动词的被动用法[J]
.古汉语研究,1996(2):32-35.
被引量:11
10
张国宪.
“V_双+N_双”短语的理解因素[J]
.中国语文,1997(3):176-186.
被引量:69
引证文献
3
1
赵林晓.
试论上古汉语中的“受事·动词·施事”句[J]
.殷都学刊,2013,34(2):93-98.
2
韩笑,冯丽萍.
汉语句法实现中的生命度效应及其产生原因[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14(6):75-89.
被引量:1
3
周韧.
汉语语法中的“消失现象”与“消失角色”[J]
.汉语学报,2020(2):2-15.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3
1
陈晴筠,郭泉江.
英汉名词复数标记与生命度关联的对比研究[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7(7):138-140.
2
王恩旭,郭智辉.
辞书释义方法的演变研究[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6):1-10.
被引量:1
3
杨彬.
基于“注意力视窗开启”的叙事性文本的创造性建构分析[J]
.当代修辞学,2021(5):44-53.
1
谢质彬.
古代汉语反宾为主的句法及外动词的被动用法[J]
.古汉语研究,1996(2):32-35.
被引量:11
2
袁本良.
比较与变换——纪念黎锦熙先生《比较文法》出版70周年[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6):105-109.
被引量:3
3
王仁道.
赞同用“文法”作为文法学科的定名[J]
.中国语文,1961(2):40-40.
4
萧红.
“不听”作“不允许”解的始见年代及书证[J]
.中国语文,2001(3):279-279.
被引量:2
5
钱乃荣,石汝杰.
苏州方言连读变调讨论之二关于苏州方言连读变调的意见[J]
.方言,1983,5(4):275-286.
被引量:10
6
叶文曦.
简评黎锦熙先生的《比较文法》[J]
.武陵学刊,2010,35(5):126-129.
被引量:1
7
胡双宝.
读《黎锦熙文集》[J]
.语文研究,2008(2):29-31.
被引量:3
8
邓婷.
浅析英语被动句的汉译技巧[J]
.青年与社会(下),2014(2):224-224.
9
刘利红.
被动标记“被”、“叫”、“让”、“给”语法化程度的差异[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9):114-116.
被引量:3
10
何亮.
方言中“等”字表被动的成因探析[J]
.语言科学,2005,4(1):40-45.
被引量:15
中国语文
200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