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1,共5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参考文献6
-
1《周易·贲卦·彖传》.
-
2杜维明.《从文明对话到对话文明》,见蔡德麟,景海峰主编.《文明对话》,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4页.
-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341-353节,商务印书馆,1979,第351-357页.
-
4李景林.共通性与共同性——从中国哲学看人的超越性存在[J].齐鲁学刊,2006(2):5-10. 被引量:17
-
5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53,204,208,209,126-127,214页.
-
6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困境》,收入所著《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三联书店,2004,第56页.
二级参考文献13
-
1[德]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
2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7..
-
3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191-192.
-
4.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
5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4..
-
6.《礼记·中庸》[M].,..
-
7[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5-6.
-
8.《礼记·大学》[M].,..
-
9[德]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83.
-
10[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共引文献35
-
1夏光.现代性与文化:韦伯的理论遗产之重估[J].社会学研究,2005(3):133-155. 被引量:8
-
2马杏苗.对道德合理性的现代论证[J].社会科学,2005(9):134-138.
-
3夏光.在后现代状态下重建儒学传统[J].中国文化研究,2006(4):1-10.
-
4李景林.“知止”三义与文化认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1):90-96. 被引量:13
-
5李景林.文化的“无用之用”与儒学未来发展的契机和天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8-125. 被引量:4
-
6沈定平.论理与证实 相得而益彰——读朱鸿林先生新著两种[J].中国史研究,2007(2):160-168.
-
7李景林.儒学之“魂”的附“体”与新生[J].天津社会科学,2007(6):38-41. 被引量:1
-
8李景林,许家星.国学:中国学术文化的家园[J].哲学研究,2008(3):51-57. 被引量:3
-
9陈文殿.人之生命生成的文化自觉[J].齐鲁学刊,2008(3):75-78. 被引量:4
-
10姚新中(译),何丽艳(译).自我与超越:论儒家的精神体验和宗教性[J].江海学刊,2008(4):14-20.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78
-
1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学术研讨会述要[J].哲学动态,1999(8):2-5. 被引量:3
-
2阮青.九十年代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的研究[J].孔子研究,1998(3):43-46. 被引量:7
-
3TANG YUANKAI.Confucius Teaching Chinese Abroad[J].Beijing Review,2010,53(1):45-45. 被引量:2
-
4万俊人.儒家伦理:一种普世伦理资源的意义[J].社会科学论坛,1999(Z1):38-43. 被引量:31
-
5李鹏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中西文化关系[J].哲学动态,2000(9):6-9. 被引量:19
-
6方克立.甲申之年的文化反思——评大陆新儒学“浮出水面”和保守主义“儒化”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6):1-5. 被引量:33
-
7刘笑敢.“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43(2):76-90. 被引量:100
-
8李晨阳.北美学界对中国哲学的分析和比较研究——论一个兴起的潮流[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43(2):103-110. 被引量:4
-
9黎红雷.会通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互动[J].哲学动态,2006(5):6-9. 被引量:8
-
10刘天旭.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三点相似性[J].船山学刊,2006(3):168-170. 被引量:5
引证文献9
-
1王杰,冯建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研究综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2(6):44-48. 被引量:6
-
2郭明俊.论儒家价值观的普世意义及其普世化的可能方式[J].理论导刊,2009(2):29-31. 被引量:2
-
3郭明俊.儒家普世价值之可能性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9(3):31-34. 被引量:1
-
4郭明俊.略论儒家传统价值观的普世意义[J].兰州学刊,2009(3):25-27. 被引量:1
-
5伍其凤.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普适性必要性及途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7-19.
-
6汲立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普世性刍议——一种公共外交的视野[J].前沿,2012(5):176-178. 被引量:1
-
7汲立立,张东硕.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普世性的战略思考——一种公共外交的视野[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37-40.
-
8李敬峰.以儒学普世化范式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54-59.
-
9刘纪璐.儒学哲学化的契机:以分析哲学为传统中国哲学开生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3(1):5-12.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4
-
1李志.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融合论之质疑[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9,0(1):211-218.
-
2黄仁国,姜涛.论刘大年的近代经学研究[J].历史研究,2010(2):127-142. 被引量:2
-
3厉永平.探源儒学与基督教“仁爱”的普世价值[J].兰台世界(下旬),2011(11):44-45.
-
4孙强.中和理论论纲:构建当代中国新理论——从马克思哲学的思维革命与中国传统思维相结合的角度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3-78.
-
5李婕.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价值普世化的理性思考[J].前沿,2013(3):134-135.
-
6黄利.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研究综述[J].决策与信息,2014(24):31-31.
-
7康宇.中国哲学研究2016年度学术报告[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1):81-93.
-
8王天民.有机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的存在论共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9(1):88-95.
-
9胡栋材.近百年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及其反思[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8,3(1):12-29. 被引量:3
-
10张云江.中国传统佛学“哲学化”的途径及反思[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5-9.
-
1十二星座谁让人难以走近?[J].少年大世界(初中生),2014(9):62-62.
-
2确定目标[J].高中生(高考),2012(8):35-35.
-
3李克亮.放慢脚步,回首不是停留[J].文化月刊,2015,0(1):7-7.
-
4吕文棣.陈有西 良知律师的边界艺术[J].时代人物,2014(5):40-45.
-
5严耀中.试说《隋书·五行志》中的佛教史料[J].中华文史论丛,2007(1):243-256. 被引量:2
-
6蒋光宇.本事[J].天天爱学习(三年级),2017,0(10):19-19.
-
7郭松民.道德失范之下国人围观强奸有何奇怪[J].报林,2005(7):127-127.
-
8刘续兵.文庙祭祀里的“家事”“国事” “国之要典”体现儒家学术风向[J].祖国,2013(7):50-51.
-
9许娇.夏威夷没有不快乐[J].消费,2013(9):35-35.
-
10程萌.走近你,孔子[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4(A01):4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