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转型期中国公民治理的主体性制约因素分析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近年来兴起的公民治理理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公共管理自身无法克服的理论局限,而且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公共行政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它与我国目前所着力建设的基层民主政治不谋而合,是我国未来民主政治建设和公共管理改革的努力方向。但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公民治理模式的建立需要积极的公民作为理论与实践的前提。依据公民资格的经典理论,只有以协调社会生活各领域关系为基点,采取相应措施使市场领域、国家领域和公共领域和谐共处,才能削减转型期的社会排斥、消极公民、政治冷漠的程度,为公民治理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作者 李艳霞
出处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50,共6页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 1李远夫.民众政治热情:2038年悬念[J].小康,2004(11):48-49. 被引量:10
  • 2[美]托马斯·雅诺斯基 柯雄译.《公民与文明社会》[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8-42页.
  • 3[德]黑格尔 贺辟译.《法哲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99-100页.

共引文献221

同被引文献3

  • 1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4(1):20-32. 被引量:999
  • 2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 3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