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6-78,共3页
Foreign Theoretical Trends
参考文献4
-
1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12页.
-
2约翰·费斯克 王小珏 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6—27页.
-
3特里·洛威尔.《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
4约翰·B.汤普森,高铦译..《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第32-33页..
共引文献43
-
1马大康.从“鉴赏”到“消费”——消费文化与文艺学研究范式变革[J].文艺争鸣,2004(5):20-23. 被引量:9
-
2颜纯钧.大众传媒与公众身份的建构[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4(5):23-28. 被引量:19
-
3宋革新.当代中国大众文本评价期待[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2):102-105.
-
4罗小萍.媒体选美的语境分析[J].新闻界,2005(2):88-89. 被引量:1
-
5谭德晶.“冒犯”与“躲避”——网络文学批评主体的精神向度分析[J].文艺争鸣,2005(4):83-86. 被引量:6
-
6吴泽泉.快感的诞生——对“戏说经典”现象的文化学分析[J].中州学刊,2005(4):239-241. 被引量:4
-
7周小仪.消费文化与生存美学——试论美感作为资本世界的剩余快感[J].国外文学,2006(2):3-14. 被引量:14
-
8肖鹰.美学与文学理论——对当前几个流行命题的反思[J].文艺研究,2006(10):12-22. 被引量:9
-
9梅琼林,陈旭红.视觉文化转向与身体表达的困境[J].文艺研究,2007(5):93-101. 被引量:15
-
10周志强.“私人媒介”与大众文化的裂变与转型[J].文艺研究,2007(5):109-115.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77
-
1刘宝剑.大众文化的美学批判[J].文教资料,2007(33):71-72. 被引量:1
-
2杨国平.顺应大众文化发展趋势 调整意识形态传播策略[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15(2):100-102. 被引量:1
-
3王蒙.通俗、经典与商业化[J].读书,1998,0(8):45-51. 被引量:3
-
4于文秀.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与“文化研究”思潮[J].求实,2002(4):23-26. 被引量:8
-
5禹建强,李永斌.对媒体制造大众文化的批判[J].国际新闻界,2004,26(5):40-45. 被引量:17
-
6谭丽春,吴小玲.病态社会的典型病例:阿多尔诺视野中的大众文化[J].理论与改革,2005(3):113-114. 被引量:1
-
7曹国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当代中国的重建[J].广西社会科学,2005(7):6-9. 被引量:15
-
8王艳,张彭松.大众文化及其本质[J].理论界,2006(2):145-146. 被引量:4
-
9曾现锋.从意识形态转型看当前中国的大众文化[J].理论文萃,2006(2):4-8. 被引量:2
-
10何玲玲,杨毅.探源与思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J].求实,2006(7):11-14.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10
-
1覃祚建.论大众文化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挑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25(1):65-67.
-
2张丽丽.大众文化的精英诉求——以大众文化教化功能淡化为考察重点[J].学术交流,2008(5):177-179. 被引量:5
-
3范秋迎,刘建会.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角探析非主流意识形态[J].广西社会科学,2009(8):33-36. 被引量:13
-
4范秋迎.科学认识、区别对待: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考量——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0(3):5-7. 被引量:12
-
5王永华.谨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边缘化”[J].当代社科视野,2010(6):5-10.
-
6范秋迎,马雁平,刘卫莉,李剑,张倩.从非主流意识形态视角探析主流意识形态建设[J].社科纵横,2010,25(5):22-24.
-
7王永华.谨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边缘化”[J].福州党校学报,2010(3):29-34.
-
8王永华,吴晓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边缘化”及应对思路[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4):63-68. 被引量:2
-
9荣荣,刘卫东.大众文化传播与国家文化安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1):52-56. 被引量:1
-
10李文鸿,吕思泓,王天翔.大众文化视野下的功夫影视与武术发展[J].武术研究,2021,6(7):4-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34
-
1李捷,张春有.高校“四个自信”教育应对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挑战的对策[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2):100-104. 被引量:3
-
2杨国宇.浅析出版文化的两个维度[J].出版发行研究,2010(1):29-31. 被引量:4
-
3王永华.谨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边缘化”[J].当代社科视野,2010(6):5-10.
-
4王永华.谨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边缘化”[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3(3):60-66. 被引量:1
-
5王永华.谨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边缘化”[J].福州党校学报,2010(3):29-34.
-
6王永华,吴晓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边缘化”及应对思路[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4):63-68. 被引量:2
-
7陈开梅.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经济师,2011(3):126-127.
-
8陈开梅.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刍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1):30-33.
-
9张红梅.试论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蔓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6(4):97-99.
-
10秦秀莲.我国社会转型期思想意识问题探析[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17):166-167.
-
1索艳琳.论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0(3):91-92.
-
2董漫远.中国特色软实力的延伸[J].瞭望,2008(49):19-19.
-
3王垚.摇滚文化的意识形态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53-155.
-
4陈小申.文化创意产业:意义的生产与消费[J].山东社会科学,2011(12):39-41. 被引量:7
-
5詹小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J].求索,2004(5):88-90. 被引量:11
-
6姜丽.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34(4):102-104. 被引量:3
-
7张晨霞.语言翻译视角下的中美文化差异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6):128-130.
-
8常若云.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J].企业活力,2003(11):64-65.
-
9邹威华.霍尔范式理论与“文化霸权”意识形态研究[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7(1):258-266. 被引量:2
-
10郭凯斌.技术理性笼罩下的大众文化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0,0(2X):55-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