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为什么要创建“中国马克思学”?——迎接21世纪马克思学的第三次来潮
被引量:
1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认为,“马克思学”不是西方意识形态的专利,中国学者应立足于当今时代与本国实践,借鉴与超越苏联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学,创造“中国马克思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新奠基与源头活水,以迎接21世纪马克思学的第三次来潮与中华复兴的伟大高潮。创建“中国马克思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作者
王东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8-54,共7页
Marxism & Reality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学
必要性
可能性
分类号
A811.6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04
同被引文献
228
引证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49
参考文献
4
1
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编纂工作》(俄文原名为《伟大的遗产》),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32页.
2
《列宁短篇哲学著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M].,..
4
.《列宁全集》第2版第26卷[M].,.第143页,第143页,第143-144页,第143页,第143页.
共引文献
204
1
郑一明.
西方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55(1):54-67.
被引量:8
2
陈先奎.
“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崛起的意识形态基础[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4):69-74.
3
迟超波.
论马克思的实践观[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4(3):27-30.
被引量:6
4
胡振良.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宏观理论分析[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3):45-48.
5
李昭公.
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与一球两制关系的新变化[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3):26-30.
被引量:2
6
杨世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98-102.
被引量:1
7
汪前元.
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140-143.
8
程玉海,曹胜强.
20世纪世界革命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5):28-32.
被引量:1
9
钱广荣.
关于坚持集体主义的几个基本理论认识问题[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5):107-110.
被引量:2
10
韦建桦.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写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出版之际[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4(5):4-7.
同被引文献
228
1
邹诗鹏.
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J]
.江海学刊,2001(2):96-102.
被引量:15
2
刘放桐.
当代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J]
.天津社会科学,1999(6):4-10.
被引量:40
3
吴晓明.
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J]
.天津社会科学,1999(6):16-21.
被引量:26
4
梁树发.
谈谈马克思主义观[J]
.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6):27-31.
被引量:16
5
杨耕,张立波.
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J]
.哲学研究,1998(9):12-19.
被引量:16
6
顾海良.
西方学者对《资本论》结构形成的研究[J]
.国外社会科学,1986(9):73-77.
被引量:2
7
余其铨.
评西方学者对恩格斯哲学思想的批评[J]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8(3):18-24.
被引量:2
8
易克信.
西、万马克思学家若干言论剖析——他们是怎样看待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J]
.国外社会科学,1981(3):23-27.
被引量:1
9
章辉.
实践美学:一段问题史[J]
.人文杂志,2004(4):4-8.
被引量:14
10
任暟.
论恩格斯晚年对社会历史理论的新探索──兼驳“马恩对立论”[J]
.江淮论坛,1995(6):10-16.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5
1
朱荣英.
论文本视域与问题视域的实践整合——当前马克思主义文本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4):28-34.
被引量:18
2
沈其新,邓学源,张春晓.
论“中国马克思学”创建的理论自觉[J]
.学术论坛,2009,32(1):69-72.
3
蒋晓东,龙佳解.
中国马克思学: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的回归与创新[J]
.学术论坛,2009,32(8):6-8.
被引量:3
4
沈其新,田旭明.
探寻中国特色马克思学的理论自觉意识——马克思当代性研究中的一个“反思”课题[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30(5):69-72.
被引量:3
5
沈其新,田旭明.
马克思学研究:文本重读、学术对话还是现实反思[J]
.中州学刊,2009(5):151-155.
被引量:2
6
王东,吴敏燕.
吕贝尔的马克思学:反思与创新[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1(5):174-179.
7
周尚君.
文本学派与法哲学的多维视角——《巴黎手稿》研究综述[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31(2):74-79.
8
邓学源,沈其新.
试论“中国马克思学”的四维建构——基于马克思内在语境和时代语境视角[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180-184.
被引量:1
9
沈其新,邓学源.
中国马克思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统一性[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31(3):74-78.
被引量:1
10
杨学功.
学术回顾与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年(1978~2008)之三 从“领域分设”到“路径分化”[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20(3):12-2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49
1
杨金海.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的考证研究[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0(4):37-47.
2
杨夕琳.
国内学术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文献综述[J]
.区域治理,2017,0(6):11-14.
3
朱荣英.
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取向及研究范式[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2):14-17.
被引量:1
4
朱荣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性底蕴与思路历程[J]
.天中学刊,2009,24(3):25-29.
被引量:1
5
朱荣英.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弹性及内在张力[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4):8-12.
被引量:2
6
朱荣英.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时代立场与政治出口[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17-20.
7
田旭明,沈其新,邓学源.
科学与哲学的辩证统一:“中国马克思学学科性质的自觉省思”——兼与蒋晓东同志商榷[J]
.学术论坛,2009,32(11):43-47.
被引量:3
8
朱荣英.
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本质:一种基于实践的批判性考察——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解读与启示[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32(1):108-112.
被引量:1
9
朱荣英.
论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J]
.天中学刊,2010,25(1):34-40.
被引量:2
10
朱荣英.
论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64-70.
被引量:1
1
王影聪.
中华复兴的转折 国强民富的起点[J]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8,21(1):4-6.
2
王东.
苏联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学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上)[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4):37-41.
被引量:1
3
张其学.
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几种含义的讨论[J]
.青海社会科学,2003(6):117-120.
被引量:3
4
徐崇温.
借鉴与超越[J]
.博览群书,2001(2):17-18.
5
王军荣.
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J]
.老区建设,2014(24):7-8.
6
王美荣.
邓小平的文化现代化思想对西方文化现代化的反思、借鉴与超越[J]
.传承,2007(7):40-41.
7
卢昌文春,石红春.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与现实困境[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1):65-69.
被引量:1
8
彭富强.
源头活水 一脉相承──读《从列宁到邓小平的伟大探索》[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2(6):128-129.
9
鲁克俭.
西方马克思学在中国[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16(5):19-28.
被引量:1
10
张荣洁.
论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J]
.传承,2012(6):14-15.
被引量:5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