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初探《内经》对脉学的学术贡献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七个方面探讨《内经》对脉学的学术贡献:重视“寸口脉”;以“阴阳学说”来认识《内经》的脉学;《内经》脉学中“经络”即是“血脉”的含义;提出了诊脉的最佳时间;《内经》脉诊方法的多样化;重视季节脉;重视真脏脉。
作者
刘艳
李毅
机构地区
陕西中医学院
出处
《吉林中医药》
2007年第6期60-61,共2页
Jili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内经》
脉学
学术贡献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0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33
同被引文献
40
1
徐珊.
论寸口脉分六部之意义[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18(5):1-2.
被引量:2
2
李海聪,杨毅玲.
脉诊阴阳探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2):22-25.
被引量:1
3
申俊龙,魏鲁霞.
论中医语境下阴阳范畴的特质与作用[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7(1):43-49.
被引量:4
4
曾高峰,吴弥漫.
从《史记》仓公传考察汉初诊法水平[J]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3):288-288.
被引量:2
5
张继伟.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字义探寻[J]
.河南中医,2006,26(4):12-13.
被引量:4
6
段延萍,周杰,范晔,马赟.
《内经》、《难经》寸口脉诊法机理探析[J]
.陕西中医,2006,27(11):1448-1450.
被引量:5
7
沙洪,赵舒,王妍,任超世.
中医脉象多信息采集系统的研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21-24.
被引量:22
8
福州市人民医院.脉经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10.
9
王洪图.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8.
10
高峰.浅析《内经》关于疾病的传变规律.吉林中医药,1994,14(3):47-58.
引证文献
5
1
黄玉燕,翟双庆.
淳于意决死生方法探析[J]
.吉林中医药,2009,29(11):1003-1005.
被引量:3
2
张晶.
中医脉学文献源流探微及《脉经》学术贡献[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2):164-165.
被引量:4
3
杨卫红,廖华君,杨亚平.
论《黄帝内经》气血与脉象的关系[J]
.吉林中医药,2011,31(5):387-388.
被引量:11
4
张久亮,廖江铨.
《黄帝内经》脉法——动者为阳,静者为阴的解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233-234.
被引量:6
5
徐玮斐,顾巍杰,杨德才,燕海霞,王忆勤,刘国萍.
“寸口脉分候脏腑”理论的古代文献探源[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7):1624-1626.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
33
1
郑志永.
病因及气血津液辨证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5):113-114.
被引量:1
2
邵卓民.
现行土木工程标准体系(第九讲)[J]
.工程建设标准化,2000(2):44-47.
3
吴晓迪,滕晶.
传统脉学与系统辨证脉学[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6):949-950.
被引量:6
4
金美英,张鹏,齐向华.
浮脉略谈[J]
.吉林中医药,2014,34(8):771-772.
5
张磊,颜新.
国医大师颜德馨治疗心系疾病气血精神层次用药分析[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4):625-627.
被引量:4
6
孙慧明,李成华.
扁鹊、仓公医学贡献研究[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5):464-466.
被引量:3
7
刘丽丽,赵悦,李京凯,齐向华.
脉象要素“敛”与传统脉象的相关性[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3):443-445.
8
陈群,郑霖勃.
清代广东医家何梦瑶之脉学经验[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7):2307-2309.
被引量:1
9
王飞雪,王大伟,王玉贤,马克信,范吉平.
《温病条辨》舌脉术语规范化研究探讨[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8):2695-2698.
被引量:6
10
于晓雯,王学斌,王中琳.
心理脉象理论依据浅释[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1):1332-1333.
被引量:2
1
庄泽澄,庄欣.
乍疏乍数脉析[J]
.中医药动态,1997(1):1-2.
2
王历.
《伤寒论》脉法探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8):947-948.
被引量:8
3
关晓光,侣雪平.
《内经》脉诊法简析[J]
.中医药学刊,2003,21(4):529-529.
被引量:6
4
桑杲,陈勇毅.
真脏脉及其临床意义探析[J]
.浙江中医杂志,2014,49(9):687-688.
被引量:2
5
张喜德.
《黄帝内经》阐义选刊(二)[J]
.陕西中医函授,1999(2):43-45.
6
蒋旭宏,黄小民.
急诊危重病之真脏脉探讨[J]
.中国中医急症,2014,23(4):652-653.
被引量:4
7
金栋.
景岳代脉辨析[J]
.甘肃中医,2009,22(12):4-5.
8
郑文龙,祝光礼.
《黄帝内经》“真脏脉”理论探讨[J]
.北京中医药,2014,33(11):831-833.
被引量:4
9
卢佼佼.
《伤寒论》中脉象的研究现状[J]
.内蒙古中医药,2009,0(5X):94-95.
被引量:1
10
何绪良.
《黄帝内经》脉诊方法[J]
.光明中医,2006,21(12):17-17.
被引量:6
吉林中医药
2007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