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1-35,共5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1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0.
共引文献33
-
1刘冰.论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辩证统一性[J].社会主义研究,2001(5):25-27.
-
2黄红生,崔惠芳.论劳动要素共同创造价值[J].理论探索,2002(1):54-55.
-
3刘明合.人的发展研究的交往视角转换[J].社会科学辑刊,2005(3):35-40. 被引量:1
-
4付丽丽.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与微观经济价值[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2):131-133. 被引量:3
-
5许兴亚.周守正业绩及学术思想评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4):180-183.
-
6杨立新,郭珉媛.文化建设体系内含的战略性方法论要素[J].探索,2006(5):128-132.
-
7杨奎.批判与超越: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3):49-51. 被引量:1
-
8孙道进.实践:生态伦理学新的理论增长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4):1-6. 被引量:5
-
9黄红生.论建构视角的技术创新[J].理论探索,2007(6):43-46.
-
10梅荣政.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和创造性运用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13-19.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9
-
1郑志国.基于资本循环的资源循环利用分析——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初探[J].当代经济研究,2006(10):7-11. 被引量:4
-
2[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3,175,175,176,196,182.
-
3刘思风,党耀国,方志耕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5.
-
5王珊,吕君溃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一一以鄂尔多斯市为例[J].现代营销,2011(05):171-174.
-
6宋超,张霞.马克思的循环经济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J].学术论坛,2010,33(10):1-5. 被引量:2
-
7程会强.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J].甘肃理论学刊,2011(1):11-13. 被引量:1
-
8张路蓬,苏屹,刘晓静.基于灰色关联的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调整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27(15):122-125. 被引量:16
-
9周一童,丁闪.鄂尔多斯经济危机与煤炭、房地产、民间借贷关系研究[J].经济论坛,2012(11):61-62. 被引量:7
-
1吕吉尔.美国学者预测未来[J].未来与发展,1997,18(4):58-64.
-
2裘元伦.美国学者论世纪之交的西方资本主义前途[J].世界经济,1997,20(1):49-52. 被引量:1
-
3黄瑞玲.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基于马克思《资本论》的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3(S1):216-221. 被引量:6
-
4李明.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的启示意义[J].知识经济,2014(19):53-53.
-
5清风客.马克思《资本论》提到的中国人[J].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08(9):17-17.
-
6王平,郭翠恩.循环经济思想在区域规划中的表现[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25(2):69-69. 被引量:1
-
7关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当代价值”国际研讨会征文启事[J].当代经济研究,2007(7).
-
8周玉梅.马克思恩格斯的循环经济思想[J].集团经济研究,2006(11S):12-13.
-
9应永胜.论循环经济思想在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中的运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16-19.
-
10单力.循环经济:建立市场机制方为务实之举[J].环境,2005(11):1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