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韩国》
2007年第2期50-57,共8页
Contemporary Korea
参考文献9
-
1李强.从倒“丁字型”社会结构看中国[J].中国社会导刊,2005(09X):27-29. 被引量:4
-
2李强.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与现状[J].社会,2005,25(1):28-42. 被引量:64
-
3李炜.中国与韩国社会阶级意识的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4(5):80-95. 被引量:18
-
4陈曙红.新中产阶级和民主[J].浙江学刊,2004(4):36-38. 被引量:1
-
5张金荣.培育中间阶层建设小康社会[J].战略与管理,2004(3):80-83. 被引量:2
-
6安虎森,梁军.韩国公有企业改革之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04(5):79-83. 被引量:5
-
7王建平.社会转型中的韩国中产阶级[J].当代亚太,2004(4):59-64. 被引量:6
-
8朱光磊,张东波.中国政府官员规模问题研究[J].政治学研究,2003(3):91-99. 被引量:88
-
9李路曲.东亚的中产阶级、市民社会与政治转型[J]当代亚太,2000(11).
二级参考文献56
-
1张宛丽.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研究二十年[J].社会学研究,2000(1):24-39. 被引量:66
-
2董全瑞.简论贫富差距的合理与否──怎样看基尼系数说明的贫富差距[J].长白学刊,2002(1):57-60. 被引量:9
-
3谏良.关于“公务员加薪”的问答[J].理论前沿,2002(18):5-7. 被引量:1
-
4李强,洪大用,宋时歌.我国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分析[J].科技导报,1995,13(11):61-64. 被引量:49
-
5韦伯 洪天富译.《儒教与道教》[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第120页、第174页、第175页.
-
6Mann, M. 1973, Consciousness and Action among the Western Working Class, London : Macmillan.
-
7Ossowski, Stanislaw 1963, Class Structure in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New York, Free Press.
-
8Thompson, E P. 1963,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Vintage Books, New York.
-
9Weber, Max 1946, Class, Status, Party, In H H Gerth & C Wright Mills(ed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Press.
-
10Wright, E O. 1985, Classes, London: Verso.
共引文献176
-
1方泽强,徐晨阳,陶星松.社会学视角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及改进策略——基于教育与职业和社会分层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4):53-58. 被引量:2
-
2张小红.在家早教:城市新中产家庭婴幼儿养育策略——基于微信育儿群的参与观察[J].当代青年研究,2022(3):84-90. 被引量:3
-
3杨雅琴,马亚楠.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度与政府规模控制关系研究[J].财政监督,2019(21):77-83.
-
4杨书胜.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器”吗[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9-21. 被引量:2
-
5王明霞.试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社会学的视角[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145-146.
-
6钟剑华.浅谈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结构变迁[J].社科纵横,2006,21(9):3-4. 被引量:1
-
7钱民辉,陈旭峰.发挥中等收入群体“社会稳定器”功能[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1(2):18-20. 被引量:2
-
8张光.“官民比”省际差异原因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08,1(1):89-111. 被引量:51
-
9黎慧代.利益博弈何以可能[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9):308-308.
-
10范丛.中国中产阶层自我认同的影响因素[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S1):60-63.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82
-
1于显洋.中产阶层的社区参与:意识与渠道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7(2):71-76. 被引量:16
-
2王莹.魏玛共和制失败中的市民社会因素[J].理论月刊,2009(1):62-64. 被引量:1
-
3王春光,JeanPhilippeBEJA.温州人在巴黎:一种独特的社会融入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1999(6):106-119. 被引量:84
-
4蔡定剑.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3):146-150. 被引量:4
-
5庞金友.当代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关系的新解读[J].文史哲,2004(5):156-161. 被引量:17
-
6王建平.中产阶级:概念的界定及其边界[J].学术论坛,2005,28(1):146-150. 被引量:11
-
7李友梅.社会结构中的“白领”及其社会功能——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上海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5(6):90-111. 被引量:83
-
8H.哈士曼,艾彦.认真对待各种自由——肯定性自由概念和否定性自由概念[J].国外社会科学,2005(6):10-17. 被引量:4
-
9李振宏.中国古代均平文化论纲[J].学术月刊,2006,38(2):124-131. 被引量:20
-
10杨鲁慧.中产阶级的崛起与东亚政治转型[J].当代亚太,2006(1):43-49.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27
-
1徐延辉,李明令.工作单位与政治参与:市场化效应的一个微观管窥[J].政治学研究,2021(2):66-78. 被引量:6
-
2郝志景.社会组织与威权政府间的“依附-庇护”关系——基于合法性视角的分析[J].比较政治学研究,2020(1):150-167. 被引量:1
-
3风笑天.社会调查中的“中间答案”:设置与否的差别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1):110-115. 被引量:6
-
4丛玉飞.白领新移民社会信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上海市的实证调查[J].青年研究,2013(6):48-55. 被引量:7
-
5李蓉蓉,段萌琦.政治心理学的中国研究:价值、基础与议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2(1):62-71. 被引量:5
-
6汪华,孙中伟.城市新移民的工作脆弱性及其后果[J].学海,2015(2):67-74. 被引量:5
-
7张国栋.论民主治理的社会基础[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4-7. 被引量:1
-
8付建军.从发展型国家治理到平衡型国家治理:韩国国家治理转型的道路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15(5):78-87. 被引量:4
-
9易申波.国内政治参与实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以CSSCI来源刊论文为样本[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24-33.
-
10曾凡斌.不同维度划分下的中间阶层与社会低层的媒介接触和使用比较[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4(2):34-42. 被引量:5
-
1肖爱民.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J].求实,2003(4):21-22. 被引量:3
-
2邢宇宙.回顾与展望:社会变迁视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政工研究动态,2009,0(20):5-7.
-
3匡萃坚.新时期的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4(2):27-29.
-
4张振华.劳工阶级与韩国民主化[J].当代韩国,2005(4):13-20. 被引量:4
-
5商仁.保共和保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问题的一些理论观点(之二)[J].俄罗斯研究,1985(3):6-8.
-
6林震.论韩国民主化初期反对阵营的分合及影响[J].莆田学院学报,2005,12(1):9-12.
-
7周淑真.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新发展的特点[J].民主与科学,2004(5):27-28. 被引量:1
-
8王大成.苏联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1983(6):60-63.
-
9刘韵娟.关于当前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讨论[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1995,0(1):39-40.
-
10徐悦舫.浅析苏联社会结构的变化[J].俄罗斯研究,1984(4):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