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答王锐生先生
被引量:5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共5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参考文献2
-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0页.
-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7页.
共引文献3853
-
1黄军华.试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借鉴[J].理论导报,2008(6):24-25.
-
2肖海鹰,张颢.井冈山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比较研究[J].时代文学,2008(10):195-196.
-
3陈云,刘石营.论民族国家利益在"一边倒"政策中的作用[J].华章(初中读写),2007(10):45-45.
-
4庄福龄.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J].浙江社会科学,2004(4):8-11. 被引量:1
-
5荣长海.邓小平的风险意识及其现实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4(4):60-63.
-
6唐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中国化进程探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4(4):67-69.
-
7陈尤文.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J].社会科学,2004(7):50-57. 被引量:1
-
8薛德震.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J].理论前沿,2004(13):23-25. 被引量:2
-
9刘世佳.邓小平:生产力理论发展的伟大创新者[J].理论前沿,2004(14):18-20.
-
10俞永耀.邓小平言行思想探析[J].理论前沿,2004(14):20-21.
同被引文献72
-
1邹广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J].河北学刊,2007(2):35-38. 被引量:23
-
2庄福龄.尊重历史: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一个基本原则[J].河北学刊,2007,27(4):1-3. 被引量:6
-
3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走向和最新成果[J].学习月刊,2007(12):4-5. 被引量:1
-
4罗荣渠.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探索[J].中国社会科学,1988(1):39-64. 被引量:50
-
5张静如.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阶段的思考[J].湖湘论坛,1998,11(1):12-15. 被引量:8
-
6李安增.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形成之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11(5):25-34. 被引量:14
-
7龚天平,何捷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5(3):70-71. 被引量:2
-
8庄友刚,冯颜利.融会时代精神,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5(2):57-58. 被引量:1
-
9邱耕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问题——全国党校系统哲学年会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理论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5(7):65-66. 被引量:1
-
10单提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5(7):67-6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3
-
1王丹,冯文华.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当代维度[J].甘肃社会科学,2009(2):176-180. 被引量:2
-
2汪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追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1):9-12. 被引量:2
-
3汪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根本目的评述[J].安顺学院学报,2011,13(3):89-92.
-
4张廷广,张驰.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轨迹与动力考察——以2001年以来CSSCI数据库中的相关论文为例[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5(6):91-95.
-
5段文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现实发展及趋势探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6(2):70-71.
-
6张健.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关系[J].科学社会主义,2014(4):55-58.
-
7刘英杰,魏溦,于雅潇.意识形态世俗化转型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5):13-16.
-
8周前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研究评析[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0(1):16-19. 被引量:1
-
9周前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研究评析[J].理论研究,2015(3):64-70.
-
10周智健,杨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向度探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9(6):29-30.
-
1陈鼓应.对两篇商榷文章的答复[J].哲学研究,1990(5):73-74.
-
2陈诚.“实践存在论”的理论实质及其思想渊源——对朱立元先生反批评的初步回答[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2):17-25. 被引量:2
-
3赵建永.汤用彤与《高僧传》的整理研究[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3):150-153. 被引量:1
-
4魏小萍.再论唯物史观理论中的意识概念——兼答何丽野教授的商榷[J].哲学动态,2011(4):11-15. 被引量:1
-
5杨学功.再谈马克思哲学与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关系——答王爱冬[J].河北学刊,2003,23(5):191-194. 被引量:1
-
6劳承万.真善美之“分别说”与“合一说”——牟宗三对美学学科形态的新思考[J].学术月刊,2009,41(12):85-89. 被引量:1
-
7刘井山.关于研究社会主义价值和价值观的方法论问题——兼答王锐生同志[J].哲学研究,1992(5):33-39. 被引量:1
-
8邹芬,聂智琪.再论“文化”启蒙运动的失误——兼与秦晖先生商榷[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7):25-27.
-
9坚毅.对林青山、李烈炎同志批评的几点答辩[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8,8(1):8-11. 被引量:1
-
10李申.医易、河洛之我见─—兼答萧汉明兄[J].周易研究,1995(2):70-74.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