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折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分布规律,计算出数据。了解QTd,QTcd与AMI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心血管事件的关联性及数据范围,估计近期临床预后,并为开发有关计算机诊断软件提供数据。方法AMI组入院时前3d每天至少测量一份心电图QT间期。一周时再测量一份心电图QT间期,并同时同份心电图记录R-R间期。死亡病例测至死亡时。生存者再测量出院时心电图的QT间期。以分规测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T波回到TP基线时)的距离为QT间期,若有U波则取TU波间的最低点为T波终点。依次测量12导联的QT间期,每导联至少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对照组做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方法相同。结果AMI患者住院期间的平均QTd及QTcd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及出院时的数值,死亡组显著大于生存组。发现最长的QT间期82%见于梗塞区或缺血区导联,而最短的QT间期95%见于非梗塞区或非缺血区导联。QTd及QTcd最大值均在心肌梗塞发生后1~3d内,且有动态改变,表现为第一天升高,第三天最高,一周后趋于稳定,其QTd49±14ms,QTcd51±18ms,与出院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QTd≥80ms患者中,其死亡率、多部位梗塞、泵功能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均大于QTd<80ms,且有显著差异。结论对AMI患者动态观察其QTd及QTcd,对QTd≥80ms,尤其是>100ms时,应采取积极预防猝死措施.对于心律失常,心泵功能不全的防治和识别高危患者以及获得疾病转归的信息提供了一种无创、简便、可重复的检测手段,对估计近期临床预后,特别是AMI后对判断心肌缺血程度、预测心血管事件、抗心律失常药物药效评估及指导治疗均有重要临床意义,并为开发有关诊断软件提供数据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