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迷失“本己”的哭泣灵魂——觉新悲剧之因重析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觉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悲剧形象,他的不幸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但觉新的悲剧更多地在于他"本己"的迷失。因"本己"的迷失而成为一"心奴",从而导致他对自我生存感性、自我认同的丧失,迷失"本己"的非本真生存状态,是觉新悲剧最大的根源。
作者
梁迎春
机构地区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长沙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73-75,共3页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关键词
觉新
非本真生存
心奴
分类号
I206.5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42
同被引文献
7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3
1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庆,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2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
贾英健.
人的存在视域中的多重认同[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4):40-45.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9
1
张汝伦.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J]
.哲学研究,2001(2):17-24.
被引量:131
2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35.
3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6](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5
[13](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霍桂桓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6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3.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王宁.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社会学研究,2001,(1):4-4.
共引文献
42
1
刘彭冰,张建青.
为存在之真理效力的人道——论海德格尔的人道主义思想[J]
.北方论丛,2007(2):122-124.
2
肖立斌.
析“无言”的天与“言说”的上帝[J]
.贵州社会科学,2008(9):12-16.
被引量:1
3
艾诗根.
三种不同反思水平的教师知识与话语民主空间[J]
.全球教育展望,2009,38(2):62-66.
被引量:5
4
石群勇.
多重认同:文化遗产与博物馆——以凤凰山江苗族家庭博物馆为例[J]
.凯里学院学报,2009,27(4):39-42.
被引量:3
5
范永康.
文学情感肌质的存在论根基——对反本质主义文学观的考察与反思[J]
.广西社会科学,2009(10):101-105.
6
姜荣华.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农民选择与农民认同[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62-166.
被引量:14
7
冯正强.
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9):40-43.
8
秦国帅,张琰.
试论经验在康德形而上学中的作用[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6):135-139.
9
张文初,牟方磊.
《存在与时间》的情感论[J]
.中国文学研究,2011(1):14-18.
被引量:7
10
张秋成.
为现代人的生存植根——对海德格尔科学技术之思的解读[J]
.北方论丛,2011(3):116-119.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7
1
梁星全.
一个矛盾交织的形象——巴金笔下高觉新的性格分析[J]
.消费导刊,2008,0(11):203-203.
被引量:1
2
曾永成.
“大哥”觉新:转折时代一个身心分裂的悲剧人格[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2-26.
被引量:5
3
王云江.
论高觉新悲剧性格的形成原因[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63-65.
被引量:2
4
杨凡.
论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的悲剧性[J]
.重庆社会科学,2006(1):54-58.
被引量:5
5
苏和丽,董小玉.
孝悌伦理:异化的人格——高觉新形象新论[J]
.职业圈,2007(04S):227-228.
被引量:1
6
江爱国.
屈辱历史的见证——论《家》中的觉新形象[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15(3):74-76.
被引量:2
7
黄小珍.
小说《家》长子、幼子形象与传统文化意识[J]
.福州师专学报,2002,22(4):15-17.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2
1
王亚丽.
“夹板”中的悲剧人物——高觉新[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11(7):110-111.
2
李艳平.
巴金《家》中高觉新的悲剧形象剖析[J]
.语文建设,2016,0(7Z):53-54.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张晓晨.
巴金《家》中高觉新的悲剧形象分析[J]
.北方文学(中),2017,0(11):52-52.
2
杨李真.
论巴金《家》中的父亲形象[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1(10):125-127.
1
王士强.
论审美意境之在情境中生存[J]
.美术教育研究,2012(4):30-30.
2
五民闲斋.
梁启超谈“奴隶”[J]
.杂文月刊(文摘版),2012,0(1):50-50.
3
李天英.
加缪“荒诞人”的非本真生存[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95-97.
4
刘勇.
张艺谋与黑泽明电影哲学比较研究——以电影《活着》和《生之欲》为例[J]
.泰山学院学报,2009,31(5):42-46.
5
李世新.
追寻存在的意义——对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主题研究[J]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4):127-128.
被引量:2
6
杨厚均.
冷酷是一种现实──从《现实一种》看余华的创作取向[J]
.云梦学刊,1999,20(1):53-55.
7
王芳芳.
浅谈艾丽斯·沃克《紫颜色》中的妇女主义[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0(6):23-23.
8
刘艳丽,刘艳艳.
存在主义解读《远离尘嚣》中芭丝希芭的自我找寻[J]
.作家,2013,0(05X):101-102.
9
孙佳.
克拉丽莎生命之梦魇——从存在主义非本真角度解读《达洛维夫人》中的女主人公[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2):97-99.
被引量:1
10
金雅.
梁启超学术思想的特质与启迪[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4):14-19.
长沙大学学报
2007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