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
被引量:
2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创设“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利于该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
李立娥
机构地区
江西财经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所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24-228,共5页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双性化”
理想性别模式
生产机制
教育公平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0
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337
同被引文献
163
引证文献
23
二级引证文献
144
参考文献
16
1
王学.
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J]
.现代大学教育,2004,20(4):86-88.
被引量:50
2
钱铭怡,罗珊红,张光健,陈萍,姚萍.
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初步调查[J]
.应用心理学,1999,5(1):14-19.
被引量:54
3
方俊明.
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5(3):165-167.
被引量:55
4
陈剑梅.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71-73.
被引量:28
5
李少梅.
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4):149-153.
被引量:101
6
关树文.
蒙汉大学生性度取向的跨文化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4(3):83-89.
被引量:18
7
荆建华.
师幼交往中无意识性别心理与两性和谐教育环境的构建[J]
.学前教育研究,2005(12):9-11.
被引量:9
8
魏国英,陈雪飞.
家庭文化对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J]
.妇女研究论丛,2005(1):29-36.
被引量:38
9
胡江霞.
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5(5):103-109.
被引量:37
10
李方强,郑寒芳.
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17-122.
被引量:34
二级参考文献
30
1
李少梅.
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4):149-153.
被引量:101
2
杨杏.
中国女性教育的心理阻碍及对策[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1):150-157.
被引量:9
3
钱铭怡,罗珊红,张光健,陈萍,姚萍.
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初步调查[J]
.应用心理学,1999,5(1):14-19.
被引量:54
4
佐斌.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的社会心理思考[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9-13.
被引量:13
5
李林仙.
关于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一些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1995,5(4):17-22.
被引量:49
6
方俊明.
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5(3):165-167.
被引量:55
7
曾建国.
有关性别角色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及进展[J]
.心理科学通讯,1989,12(6):41-44.
被引量:4
8
杨雄.
关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几个问题[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8(4):46-51.
被引量:32
9
曾天山.
论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2(4):34-39.
被引量:69
10
荆建华.
国外运用社会结构理论解释性别角色形成研究述评[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4(2):8-13.
被引量:5
共引文献
337
1
牟怡,蓝剑锋.
机器写作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基于实验研究的实然探讨[J]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23(1):236-257.
2
唐芳.
将男女平等理念融入家庭教育促进法[J]
.反歧视评论,2023(1):143-158.
3
聂建亮.
对我国性别刻板印象的分析[J]
.社会心理科学,2007(Z2):89-92.
被引量:9
4
陈剑梅.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71-73.
被引量:28
5
刘红,张维杰.
中学生性别角色观的初步研究[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5):100-104.
被引量:9
6
裴静.
我国幼儿“双性化”教育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28(4):83-85.
被引量:1
7
李介.
论教育活动中的性别偏见[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2):86-88.
被引量:1
8
赵春鱼,方永娟.
儿童的性别角色和教育[J]
.文教资料,2007(12):176-177.
9
罗冰.
浅论师范类高校的女性教育[J]
.文教资料,2007(23):26-29.
10
刘艳,许佳君.
大学生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文教资料,2007(28):182-185.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163
1
陈剑梅.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71-73.
被引量:28
2
罗琴,付亚亚,郑晓边.
双性化人格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文教资料,2006(33):182-183.
被引量:4
3
张文新.
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基本事实[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3):3-8.
被引量:61
4
李少梅.
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4):149-153.
被引量:101
5
钱铭怡,罗珊红,张光健,陈萍,姚萍.
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初步调查[J]
.应用心理学,1999,5(1):14-19.
被引量:54
6
王耘,陶沙,李玲.
家庭环境对母亲抚养行为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17-21.
被引量:30
7
张文新,武建芬.
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的修订[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2):8-12.
被引量:232
8
朱莉琪,方富熹.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1998,8(4):31-35.
被引量:36
9
韦澍一.
从两性关系重组谈实现男女平等的途径[J]
.社会科学战线,1996(2):114-117.
被引量:10
10
胡江霞.
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5(5):103-109.
被引量:37
引证文献
23
1
李亮.
性别模糊与性别发展[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1):80-82.
被引量:1
2
曹海峰.
论双性化理论对我国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J]
.湖北社会科学,2009(1):169-171.
被引量:17
3
李曙光,郑艳.
人格双性化现象的心理学阐释——荣格理论视角[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2):79-82.
被引量:2
4
徐安琪.
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J]
.青年研究,2010(1):40-46.
被引量:43
5
宋岩.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社会性别分析[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22(6):66-69.
被引量:29
6
李璇.
从“伪娘”现象探讨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J]
.考试周刊,2011(35):233-234.
被引量:3
7
许艳婷,吴威.
性别刻板印象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2):105-108.
被引量:1
8
周圆.
从青少年性别角色现状反思中小学性健康教育问题[J]
.思想理论教育,2011(22):27-31.
被引量:6
9
王大涛,李玲.
双性化人格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J]
.河西学院学报,2012,28(4):108-111.
被引量:1
10
郑波,李永军,曲庆文.
利用自制设备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17(4):88-89.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144
1
贺文惠.
为中华民族复兴培养“阳刚气魄”的血性男儿[J]
.新智慧,2020,0(2):143-143.
2
王建华,宋亭芳.
网络脱口秀节目中青年亚文化的风格、话语与认同[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1(5):195-206.
被引量:1
3
韩旭,王雷,孔明.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
.心理月刊,2022(14):55-58.
被引量:7
4
赵雨红,杨钋.
数学-性别刻板印象与教育期望不平等——基于CEPS的实证分析[J]
.教育经济评论,2021,6(4):51-69.
被引量:6
5
张军成,陈卫旗,梁文燕,陈雪梅.
大学生恋爱投入对亲密关系满意度、学业表现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0(3):433-437.
被引量:3
6
江国平,渠亚萍,欧阳文楷,江其珍.
中国沙特大学生价值观与志愿服务意愿比较研究[J]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1,2(3):1-25.
7
韩亚伟.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性别差异与平等教育探究[J]
.当代家庭教育,2024(5):23-26.
8
赵若棋.
东西方媒介话语体系下花样滑冰项目中男性气质的建构——以羽生结弦为例[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3(16):7-9.
9
张嫚嫚,陆宗祥.
我国校园女足活动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与防治策略[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8):81-82.
10
董振旗,陈桂明,张笃涛,郭天虎.
重视实验室仪器设备研制开发提高实践教学能力[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9):154-156.
被引量:3
1
粟敬姗.
幼儿双性化教育的综述[J]
.教育界(高等教育),2013(7):147-147.
2
米庆华.
双性化人格理论视野下小学性别教育的思考[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7):9-11.
被引量:2
3
李少梅.
论青少年性别教育的重要性[J]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4(1):15-16.
被引量:8
4
刘玉梅.
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与人际交往[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1):64-66.
被引量:7
5
翟慎娟,王玉国.
性别差异与中小学生偏科现象透析[J]
.教育科学论坛,2011(11):18-20.
被引量:2
6
美国的双性化教育[J]
.启蒙(3-7岁),2008,0(5):24-24.
7
冯维.
对孩子进行双性化教育——家庭教育的新视角[J]
.家庭教育,2001,0(4):38-39.
8
史红.
学校“双性化”教育的意义、方法与应避免的问题[J]
.当代教育科学,2009(24):11-14.
被引量:7
9
王华.
实施双性化教育的教师准备[J]
.基础教育研究,2015,0(15):10-12.
被引量:6
10
韩仁生,孙丽丽.
关于儿童教育中理想性别角色问题的探讨[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24(1):105-108.
被引量:9
江西社会科学
2007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