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反思电视的消极社会文化后果:一种柏拉图式的媒介批评传统 被引量:3

反思电视的消极社会文化后果:一种柏拉图式的媒介批评传统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对电视所导致的消极社会文化后果进行批判性反思是媒介批评中的重要传统,在文化批判研究和媒介文化研究范式里,这类批评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它们的积极意义是借助批判保证了文化的活力,但这种柏拉图式的批判传统往往表现出文化悲观论的局限,具有夸大和过度悲观的倾向。 It has been a critical tradition of media critics to make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the negatives social and cultural effects brought forth by 'IV. In the paradigms of culture critical studies and media studies, such kinds of critics have acquired many important achievements. The positive side of these critics is that critics foster the vigor of the culture. But this kind of Platonism critic tradition often shows its limitations in its cultural pessimism, which inclines to be exaggerated and excessive pessimistic.
作者 李立
出处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30,共3页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关键词 电视批评 社会文化后果 柏拉图式的传统 文化悲观论 TV critics social and cultural effects Platonism tradition culture pessimism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 1[英]罗杰·迪金森等编,单波译.《受众研究读本》华夏出版社2006年6月,第2页,译者序.
  • 2谭舒,董天策.媒介批评:疑问与思考[J].新闻记者,2002(2):24-26. 被引量:8
  • 3易前良.西方“电视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28(5):153-155. 被引量:6
  • 4Douglas Kellner.《论库克.黛博拉的〈再论文化工业〉》,http://www.culstudies.com/rendanews/displaynews.asp?id= 1350.
  • 5[德]由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 6Peter Golding &Graham Murdock,Ideology and the Mass Media:the question of determination,see M.Bannett (eds.),1979,Ideology and Culutural Production,Croom Helm
  • 7[法]布尔迪厄著,许钧译.《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 8大卫·帕金翰著,张建中译.《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华夏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25页.
  • 9[美]刘易斯·科塞著,郭方译.《理念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 10大卫·帕金翰著,张建中译.《童年之死:在电视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0页.

二级参考文献13

  • 1王君超.媒介批评——历史与走向[J].国际新闻界,1999,21(2):29-35. 被引量:8
  • 2吴迪.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5,20(5):1-6. 被引量:34
  • 3肖云儒.质疑“传媒文艺评论”[J].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1(2):24-26. 被引量:1
  • 4[美]托马斯·库恩著 金吾伦 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 5[英]戴维·莫利著,史安斌译.《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新华出版社2005.第314-315页.
  • 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年10月第1版,第283页.
  • 7[美]菲斯克著.《电视文化》,祁阿红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1页.
  • 8布尔迪厄著.《关于电视》,许钧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 9斯多雷.《文化研究与研究大众文化》,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6,第11页.
  • 10约翰·菲斯克著.《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共引文献12

同被引文献25

  • 1刘琼.网络:一个公共话语的狂欢世界?[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2-54. 被引量:13
  • 2蔡骐,全燕.后现代主义电视文化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5(5):90-93. 被引量:9
  • 3李晓云.媒介生态与技术垄断——尼尔·波兹曼的技术垄断批判[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70-74. 被引量:16
  • 4马克·波斯特 范静华.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8.
  • 5[3]刘象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6[2]约翰·菲斯克著,祁阿红等泽.电视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
  •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2次互联网发展报告》,http://www.cnnic.cn/inderJOE/00/11/index.htm.
  • 8戴维·阿什德.《媒介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 9秦勇.《巴赫金与冯梦龙的笑文化》,http://gb.chinabroadcast.cn/3601/2005/01/12/882@420572.htm.
  • 10理查德·豪厄尔斯著.葛红兵等译.视觉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