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济纵横》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4-76,共3页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参考文献14
-
1朱文兴.内需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选择[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10(1):60-65. 被引量:11
-
2樊纲.大幅提高国民消费尚属奢望[J].党政干部文摘,2007(1):18-18. 被引量:5
-
3曾国安,胡晶晶.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变动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6(1):50-59. 被引量:32
-
4虞杭.“十一五”:中国经济聚焦消费拉动[J].资料通讯,2005(11):9-15. 被引量:2
-
5梁东黎.中国转轨期总需求形成的分析框架[J].江海学刊,2005(6):52-59. 被引量:3
-
6白暴力,刘帆,魏军.总消费需求不足的微观机制——分析与对策[J].教学与研究,2005(6):15-20. 被引量:24
-
7李广平.消费函数及其模型的再认识——提高职工实际工资,改进中国低消费、高投入的格局[J].当代经济研究,2005(9):28-32. 被引量:3
-
8杨永忠.中国消费症结解析:一个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1):6-10. 被引量:3
-
9严先溥.中国消费市场运行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6(2):3-7. 被引量:17
-
10黄微分.我国最终消费率下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12(5):16-18.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58
-
1陈躬林,苏方国,马健.有效需求不足:来自体制方面的解释[J].东南学术,1999(3):26-31. 被引量:5
-
2冯飞,姬雄华.我国居民消费的昨天、今天与明天[J].市场经济研究,2004(3):17-19. 被引量:3
-
3刘伟,蔡志洲.宏观调控状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24(7):5-12. 被引量:7
-
4陈长英.扩大内需重在推动消费结构升级[J].生产力研究,2004(7):96-97. 被引量:4
-
5宋建军,吴大雄.2003~2004年中国经济运行失衡原因探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4,19(4):20-25. 被引量:1
-
6桁林.当前经济偏热的原因与宏观政策的“货币幻觉”[J].社会科学研究,2004(5):29-33. 被引量:2
-
7张晓权.经济全球化下中国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0(5):91-94. 被引量:5
-
8汪同三,李涛.中国通货紧缩的深层次原因[J].中国社会科学,2001(6):42-53. 被引量:24
-
9管理年.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 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J].经济研究参考,2004(73):38-41. 被引量:1
-
10刘霞辉.为什么中国经济不是过冷就是过热?[J].经济研究,2004,39(11):58-68. 被引量:71
共引文献148
-
1白暴力,白瑞雪.马克思总体宏观经济系统模型[J].政治经济学研究,2020(1):90-98.
-
2白暴力.经济学发展的基本途径[J].经济经纬,2009,26(5):1-4.
-
3张颖菁,刘娟娟.金融危机下,经济增长的出路何在?——基于我国近几年国内外经济发展数据的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2009(10):138-140. 被引量:3
-
4孔敏.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战略调整[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35-37. 被引量:3
-
5尹世杰.略论生态文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19(4):5-12. 被引量:1
-
6安海燕.贵州农户消费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2,28(4):107-109. 被引量:1
-
7白暴力.发展中国经济学的思路[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2(1):101-112. 被引量:2
-
8魏军.行业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解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S1):25-31. 被引量:1
-
9刘东皇,孟范昆.一个文献综述:增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消费驱动力[J].海派经济学,2013,11(1):169-181.
-
10陈清.投资启动向消费启动转化的内在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0):19-22.
同被引文献94
-
1艾志鹏,黄山.对新一轮扩大内需若干问题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8(3):45-46. 被引量:6
-
2周睿.从三次产业结构的视角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合理性探讨[J].统计与咨询,2007(2):14-15. 被引量:5
-
3关于消费率的国际比较[J].中国经贸导刊,2004(16):19-20. 被引量:18
-
4刘起运.结构式凯恩斯乘数模型研究[J].统计研究,2004,21(11):7-15. 被引量:19
-
5李通屏.刺激消费的效果评价及存在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04(92):27-30. 被引量:4
-
6卢嘉瑞."十一五"期间提高消费率的政策选择[J].中州学刊,2005(1):35-38. 被引量:8
-
7宋长春.建立全过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3(4):60-62. 被引量:24
-
8金远.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7):68-71. 被引量:16
-
9骆竹梅,吴文旭.有效供给不足抑制中国消费需求——从长短期消费函数看消费不足的问题[J].经济与管理,2005,19(8):5-9. 被引量:8
-
10韩克勇.我国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分析及建议[J].经济问题,2005(8):20-23. 被引量:13
引证文献17
-
1任艳芬.新形势下中部崛起如何扩大内需[J].当代经济,2009,26(10):98-99.
-
2荆林波.扩大消费需求与促进消费升级[J].新视野,2009(4):20-23. 被引量:2
-
3叶昕颖,王洪国.面向武汉城市圈的湖北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模式构建[J].当代经济,2009,26(15):112-114.
-
4张敏娜,王琴梅.“大社会福利”概念下对低消费率的认识与解决[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22(3):117-120. 被引量:1
-
5张敏娜.我国消费率偏低原因分析[J].西安社会科学,2009,27(1):119-121.
-
6夏华.金融危机中凸显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循环怪圈[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29(12):9-14. 被引量:1
-
7李亚娟.再议启动农村居民消费[J].改革与战略,2010,26(2):93-95. 被引量:3
-
8荆林波.扩大消费需求与促进消费升级[J].晋阳学刊,2010(4):3-11. 被引量:6
-
9苗丽静,武峭山.当前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2010,29(11):51-52.
-
10高军波,王义民,江海燕.城市化扩大内需的作用机制及政策探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3):9-1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6
-
1钱龙,于鹏.破解中国经济高增长与居民低消费并存的困境[J].科学决策,2009(9):19-25. 被引量:2
-
2温士杰.加快皖北地区农村消费市场开发之浅见[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32-33.
-
3和春阳.零售企业定位策略分析[J].现代商业,2011(2):16-16.
-
4夏华.关于批判实在论的回溯法的研究──兼论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J].经济问题,2011(2):10-15. 被引量:3
-
5高丽华.基于消费升级的中国广告市场发展走向[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86-93. 被引量:4
-
6高海霞.当代农村消费者的新特征和拓展农村市场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27(7):105-107. 被引量:2
-
7王骏.农村消费金融发展浅析——以滁州地区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12,14(3):59-61.
-
8张琼,李秀琴.受众广告价值的呈现[J].新闻前哨,2013(12):92-93.
-
9宋彪.消费升级的立法回应[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52-57. 被引量:1
-
10张小文,王小利.扩大内需为主与积极争取外需相结合[J].经营管理者,2011(5X):72-73.
-
1魏馨.辽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策略分析[J].辽宁经济,2008(3):12-13. 被引量:3
-
2谢佩帛.广东省经济增长与“三驾马车”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2015,0(1):264-264.
-
3连平.四季度经济运行关键看两点[J].法制与社会,2015(22):44-45.
-
4周传龙.关于扩大内需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9,19(4):75-80. 被引量:6
-
5郭彩霞.我国内需不足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J].经济论坛,2009(15):66-68. 被引量:1
-
6安贺新.对扩大内需问题的再思考[J].技术经济,2001,20(4):43-45.
-
7顾列铭.第三波消费浪潮真的来了吗[J].金融经济,2007(4):17-19.
-
8消费升级孕育着无穷的潜力[J].经济展望,2012(5):39-39.
-
9林毅夫: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必须依靠投资[J].企业决策参考,2015,0(32):8-9.
-
10陈英玉.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促进青海经济发展[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1):6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