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与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魏晋“言意之辨”缘起新论 被引量:5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中国哲学史上的“言意之辨”肇端于中国哲学原创建构的先秦时期,既是中国哲学或哲学史的中心论题,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魏晋“言意之辨”以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和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为旨归,既是对两汉经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两大基石———“言尽意”论和“象尽意”论———及其经典诠释方法的解构和颠覆,同时也是对先秦时期“言意之辨”的理论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它既不是玄学家发现的“新眼光”,也不是玄学家用于本体论哲学体系建构的“新方法”。“言意之辨”在魏晋时期的重新兴起,以“言(象)外之意”的发现和“言(象)不尽意论”的重新提出为滥觞,不是“言意之辨盖起于识鉴”,而是人物“识鉴”有赖于“言意之辨”,而这恰恰也正是魏晋“言意之辨”的实质、意义和价值所在。
作者 余卫国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2-47,共6页 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基金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04SJB720008) 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规划项目<中国哲学范式原创建构的理论与方法>(项目号06JA720017)的研究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8

  • 1[7] 葛洪:《抱朴子·释滞》。
  • 2李延寿:《南史·陶弘景传》。
  • 3《四库全书总目》卷三五《经部·四书类一》。
  • 4现存《庄子注·序》中有“内圣外王”一语,但是该序是否为郭象所为,学术界有两种意见,笔者认为非郭象作品,对此已另撰文考辨。
  • 5汉魏佛教与何晏早期玄学[J].世界宗教研究,1993,(3).
  • 6僧佑:《出三藏记集·竺叔兰传》。
  • 7慧皎:《高僧传·孝龙传》。
  • 8释慧皎:《高僧传·竺道生传》。

共引文献169

同被引文献19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