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李叔同与沈心工——兼议李叔同《送别》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一李叔同和沈心工都是中国近代学堂乐歌创作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先行者和启蒙者,两人皆对中国新音乐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俩之间的关系如何?尤其是李叔同如何受到沈心工的启发和影响?学界则鲜有研究。本文就此试作一些实证性的研究,并兼及李叔同《送别》歌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发表一些意见。
作者
陈净野
机构地区
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
出处
《人民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0-32,共3页
People’s Music
关键词
《送别》
李叔同
学校音乐教育
中国近代
学堂乐歌
启蒙者
先行者
新音乐
分类号
J609.2 [艺术—音乐]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51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9
参考文献
16
1
《国学唱歌集》序言
2
《弘一大师全集七·佛学卷(七)、传记卷、序跋卷、文艺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3
沈心工.《编辑大意》,见《重编学校唱歌一集》,上海文明书局1912年版.
4
《小学唱歌教授法》,[日]石原重雄著,沈心工译辑,上海文明书局1905年版.
5
陈懋治.《学校唱歌二集·序》,务本女塾1906年发行.
6
.[N].《时报》,1905年7月22日.
7
李叔同编.音乐小杂志,1906,2.
8
吴梦非.《一代名师—忆李叔同先生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的片断》,见余涉编.《漫忆李叔同》,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8月版.
9
曾志忞.《音乐教育论·音乐之于诗歌》[J].新民丛报,1905,20.
10
《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年9月版.
共引文献
19
1
谢放.
“绅商”词义考析[J]
.历史研究,2001(2):124-131.
被引量:16
2
贾中福.
近代国民外交视角下的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J]
.贵州社会科学,2005(4):148-152.
被引量:3
3
章开沅,田彤.
东南精英与辛亥前后的政局[J]
.史林,2005(4):67-75.
被引量:7
4
贾国静.
清末的私塾改良及其成效[J]
.安徽史学,2006(4):60-64.
被引量:9
5
陈净野.
论李叔同任教杭州时的学堂乐歌创作[J]
.嘉兴学院学报,2006,18(6):129-135.
被引量:2
6
王晓秋.
三次集体出洋之比较: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轨迹[J]
.学术月刊,2007,39(6):140-145.
被引量:3
7
张丽华.
《时报》与清末“评”体短篇小说[J]
.文学评论,2009(1):181-190.
被引量:11
8
张仲民.
严复与复旦公学[J]
.历史研究,2009(2):133-146.
被引量:4
9
李江霞.
《送别》的音乐学分析[J]
.歌海,2010(4):55-56.
被引量:5
10
李卫华.
清末报刊立宪动员与政治变迁[J]
.南京社会科学,2010(8):101-107.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51
1
陈煜斓.
渴求新知与崇尚传统——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文化取向及其意义[J]
.社会科学,2007(4):170-176.
被引量:6
2
杨柳成.
从《送别》看学堂乐歌中的人文精神[J]
.艺术探索,2004,18(6):23-27.
被引量:4
3
戴嘉枋.
李叔同——弘一法师的音乐观及其学堂乐歌创作[J]
.中国音乐,2002(1):1-4.
被引量:13
4
温和.
从李叔同的歌曲创作看日本学校歌曲对中国学堂乐歌的影响[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29(5):92-94.
被引量:4
5
周为民.
对“五四”时期以来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回顾与思考[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9,17(3):22-28.
被引量:17
6
张静蔚.
学堂乐歌《祖国歌》作者是李叔同吗?[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2):73-74.
被引量:5
7
胡天虹.
论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唯物史观与史学研究——兼谈“重写音乐史”问题的提出[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6(3):45-48.
被引量:5
8
孙继南.
李叔同—弘一大师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1):61-65.
被引量:12
9
金林.
古典诗词在我国流行歌曲中的意境交互[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1):76-78.
被引量:4
10
冯长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粹主义音乐思潮[J]
.中国音乐学,2005(4):75-88.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4
1
王惠芹.
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综述——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搜索引擎为基点[J]
.飞天,2012(16):34-35.
2
苏全有,吴亚琼.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音乐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4(5):69-73.
被引量:2
3
黄琼瑶.
论古诗词歌曲的分类及其历史辙迹[J]
.大舞台,2012(12):34-35.
被引量:3
4
陈艳秋,李岩.
李叔同、曾志忞乐歌思想之异同--从《申报》刊发《论学校音乐之关系》说起[J]
.音乐研究,2020(2):98-105.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9
1
刘茜,马燕乔.
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
.北方音乐,2014,34(6):1-2.
被引量:1
2
李曦.
鸦片战争之后近代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及影响考究[J]
.兰台世界(下旬),2015,0(5):128-129.
被引量:1
3
潘娜.
借助多媒体更好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19):149-150.
被引量:4
4
莫幸锋,孟卓.
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花非花》演唱技法研究[J]
.黄河之声,2020(17):174-176.
被引量:2
5
卜繁波.
论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与音乐贡献[J]
.普洱学院学报,2022,38(2):40-42.
6
李岩.
《曾泽霖志忞考》补遗[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2(2):81-92.
7
丁宁.
中国古诗词歌曲研究焦点述评(2011—2022)[J]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23(1):12-15.
被引量:1
8
杨林舒.
从《昨非录》看李叔同音乐观之嬗变及其乐教思想[J]
.歌海,2023(2):63-71.
9
张艺.
利音乐教育之器 践“洋为中用”之举——品读曾志忞《音乐教育论》[J]
.中国音乐教育,2024(1):72-77.
1
钟尚钧.
夕阳芳草寻常物 解用都成绝妙词-李叔同《送别》笺说[J]
.阿坝师专学报,1996(2):6-8.
2
赵丹.
表演探索(续)[J]
.戏剧艺术,1979(Z1):61-71.
被引量:3
3
周邓燕.
约翰·伯杰:新社会艺术史的启蒙者[J]
.中国摄影家,2017,0(3):46-49.
4
何霜华.
李叔同《送别》音乐特征及其声乐教学[J]
.音乐大观,2012,0(5):123-124.
被引量:2
5
袁平.
论李叔同《送别》的审美意象和意境[J]
.山东文学,2007,0(10):74-75.
6
罗新.
启蒙者的足迹[J]
.人民音乐,1989(10):40-41.
7
郭娜.
曾志忞、李叔同音乐思想的分析与比较[J]
.黄河之声,2012(13):30-31.
8
刘丹.
辛亥百年纪叔同[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6):131-131.
9
刘安煌.
唱论散记[J]
.中国音乐,1982(2):47-47.
被引量:8
10
中国画家,请保有自己的尊严![J]
.中国美术馆,2011(9):123-124.
人民音乐
2007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