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叙事的人文意义——余华小说叙事变化及其原因
被引量:2
出处
《阅读与写作》
2007年第6期7-9,共3页
Reading an Writing
二级参考文献1
-
1(瑞士)荣格(Jung,C.G.)著,成穷,王作虹.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三联书店,1991.
共引文献15
-
1游晴林.从阿Q“人物链”看其人性自然本性的文化内涵[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4(1):69-73.
-
2王萍.余华作品语言研究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45-46. 被引量:1
-
3闫加磊.从前后期创作看外国文学对余华的影响[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78-80.
-
4伍茂国.重建叙事的人文意义——余华小说叙事变化及其原因[J].阅读与鉴赏(教研),2007(2):33-37.
-
5谭佳吉.暗夜里的微光——试析《活着》中的“死亡”[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4):73-75.
-
6王军平.先锋作家余华小说的语言艺术分析[J].芒种,2013(10):69-70. 被引量:2
-
7易东生.个人体验下新时期小说中死亡意蕴分析[J].芒种(下半月),2013(10):8-9.
-
8潘健.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谈余华作品的“底层性”转变[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4(9):40-41.
-
9龚金平.艺术之途的变迁与追求──评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3(2):22-28. 被引量:2
-
10陈少华.进退维艰的底层写作——余华小说创作心理的整体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156-161.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35
-
1沈文慧.存在之思与现实之痛——余华与张艺谋的两种《活着》[J].电影评介,2008(1):45-46. 被引量:11
-
2钱春芸.在生存与死亡中成长——论《在细雨中呼喊》和《兄弟》的成长主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1):92-95. 被引量:6
-
3叶立文,余华.访谈:叙述的力量——余华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2(4):36-40. 被引量:82
-
4吕晓洁.追问生存——余华小说主题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102-104. 被引量:3
-
5邵燕君.“先锋余华”的顺势之作——由《兄弟》反思“纯文学”的“先天不足”[J].当代文坛,2007(1):14-17. 被引量:10
-
6蒋泥,任志茜.如何成为良性的知识分子?[J].社会科学论坛,2007(1):118-130. 被引量:4
-
7姚晓雷.余华:离大师的距离有多远[J].南方文坛,2007(1):5-8. 被引量:5
-
8钱春芸.成长小说与余华的《兄弟》[J].文艺争鸣,2007(1):150-153. 被引量:3
-
9黄健.精神的陷落与众生的狂欢——论余华在《兄弟》(下)中的困境[J].惠州学院学报,2007,27(1):45-48. 被引量:3
-
10王学谦.爱与死:在冷酷的世界中绘制欲望的图案——论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上)》[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1):134-139.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7
-
1刘琼.余华小说创作中重复艺术的价值[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87-89.
-
2侯玲宽.在坚持与背离中突围——论余华创作的转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4):46-52. 被引量:1
-
3黄沈俊,王有亮.2012年余华研究综述[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4(2):55-59. 被引量:1
-
4李晓洪.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的孤独意识解读[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5):111-112.
-
5张玥.试论余华小说叙事视角的变化[J].小品文选刊(下),2015,0(12):36-36.
-
6周静.对余华小说作品艺术性的探讨[J].语文建设,2014,0(05Z):40-41.
-
7刘琰.成长视角下余华小说的创作[J].作家,2015,0(5X):18-19.
-
1伍茂国.重建叙事的人文意义——余华小说叙事变化及其原因[J].阅读与鉴赏(教研),2007(2):33-37.
-
2陈永春.富有创新精神的叙事——论余华小说叙事内容的转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5):29-32. 被引量:2
-
3储阿敏.论《江南三部曲》的叙事变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4):66-70.
-
4霍俊明,岳志华.先锋的姿态与言说——鲁迅小说与先锋小说的对称存在[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107-110.
-
5李婷.论余华小说的儿童视角[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9):70-72. 被引量:3
-
6苏哲.穆时英小说创作论[J].喀什大学学报,2016,37(4):86-89.
-
7陈映实.论铁凝的不打旗号[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2):67-69.
-
8潘海鸥.论90年代新写实小说叙事的变化[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4):42-46.
-
9于淑静.论当代小说日常生活叙事的现代性困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11):66-75. 被引量:2
-
10康哲峰.两颗核桃[J].新故事,2010(19):73-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