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城市的空间和谐与社会和谐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摆脱了运用政治力量抑制正常的社会成员分化,运用意识形态力量控制社会成员分化的历史,进入了一个以阶层为单位的社会成员的分化期”。随着大量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及社会资源分配体系的重组,阶层分化不可避免地对城市社会的和谐产生影响。
作者
张雪筠
机构地区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出处
《城市》
2007年第1期43-45,共3页
City
关键词
社会和谐
城市社会
空间
社会资源
分化期
改革开放
意识形态
力量
分类号
TU984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7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45
同被引文献
1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8
1
万勇,王玲慧.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住区规划应对策略[J]
.城市问题,2003(6):76-79.
被引量:38
2
潘泽泉.
社会空间的极化与隔离:一项有关城市空间消费的社会学分析[J]
.社会科学,2005(1):67-72.
被引量:37
3
蔡禾,何艳玲.
集体消费与社会不平等——对当代资本主义都市社会的一种分析视角[J]
.学术研究,2004(1):56-64.
被引量:38
4
艾大宾 王力.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J].人文地理,2001,16(2):7-11.
5
黄怡.
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居住隔离——以上海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01,16(4):40-43.
被引量:17
6
郭亮,翟洪峰.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社会现代化解读——试析社会分层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产生的积极影响[J]
.兰州学刊,2003(5):133-134.
被引量:8
7
连连.
试析大众消费时代城市空间的文化意义[J]
.浙江社会科学,2003(3):145-149.
被引量:6
8
段若鹏;钟声;王心富;李拓.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级阶层结构变动研究,2002.
二级参考文献
47
1
夏建中.
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J]
.社会学研究,1998(4):49-55.
被引量:81
2
朴寅星.
西方城市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课题[J]
.城市问题,1997(1):44-49.
被引量:14
3
徐益会,董合平,王永凤.
试析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民主价值[J]
.理论月刊,2003(2):30-31.
被引量:4
4
陈刚.《大众文化与鸟托邦》[M].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53-54页.
5
参见王宁.《消费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46—256页,第246—256页,第159—160页.
6
参见顾朝林 甄烽 张京祥.《集聚与扩散》[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7
曼纽·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04页,第505页,第504页.
8
.《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国际中文版.第55页.
9
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M].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152页.
10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共引文献
145
1
冯云廷,王亚男.
城市社区居住隔离的形成机理——以大连为样本的实证[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0,21(2):89-97.
被引量:1
2
谢燕茹.
城市居住分异的成因及解决思路[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9(5):72-76.
被引量:2
3
林晓珊,张翼.
制度变迁与消费分层:消费不平等的一个分析视角[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1):8-15.
被引量:19
4
钱亚梅.
从社会阶层分化透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
.探索,2005(1):121-125.
被引量:15
5
张雪筠.
住房商品化与中国城市阶层空间分布的重构[J]
.理论与现代化,2005(2):69-72.
被引量:11
6
康雯琴.
大城市流动人口非居民化居住特征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J]
.西北人口,2005,26(6):53-55.
被引量:6
7
康雯琴,丁金宏.
大城市开发区流动人口居住特征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05,12(6):43-46.
被引量:32
8
唐晓云,赵黎明.
论现代科技革命在转型时期社会分层及流动中的特殊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1):163-165.
被引量:3
9
张应祥,蔡禾.
资本主义与城市社会变迁——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视角[J]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1):105-110.
被引量:19
10
张崴崴.
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与社会公平[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1):66-6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2
1
李志刚,吴缚龙,卢汉龙.
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对上海三个社区的实证研究[J]
.城市规划,2004,28(6):60-67.
被引量:121
2
陈果,顾朝林,吴缚龙.
南京城市贫困空间调查与分析[J]
.地理科学,2004,24(5):542-549.
被引量:79
3
李志刚,张京祥.
调解社会空间分异,实现城市规划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悉尼UFP报告的借鉴[J]
.国外城市规划,2004,19(6):32-35.
被引量:10
4
冯健.
正视北京的社会空间分异[J]
.北京规划建设,2005(2):176-179.
被引量:13
5
吕露光.
从分异隔离走向和谐交往——城市社会交往研究[J]
.学术界,2005(3):106-114.
被引量:34
6
侯敏,张延丽.
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J]
.城市,2005(3):49-51.
被引量:24
7
李志刚,吴缚龙.
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J]
.地理学报,2006,61(2):199-211.
被引量:199
8
苏振民,林炳耀.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控制:居住模式与公共政策[J]
.城市规划,2007,31(2):45-49.
被引量:42
9
简·雅各布斯;金衡山.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2005.
10
孙立平."大混居、小聚居"与阶层融合,2006.
引证文献
1
1
秦红岭.
城市居住形态:从空间分异走向空间融合[J]
.理论界,2010(2):192-194.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李晶,程久苗,范菲菲.
略论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进展[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8(5):30-34.
2
张俊瑶,张联社.
城市化过程中空间布局的形成机理——以宝鸡市陈仓区城区发展为例[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4):42-46.
1
梁晓菊.
谈城市建筑设计[J]
.中国科技博览,2014(22):148-148.
2
完美细节成就田园婚房[J]
.家饰,2008(10):164-165.
3
李王鸣,高沂琛,王颖,李丹.
景中村空间和谐发展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区龙井村为例[J]
.城市规划,2013,37(8):46-51.
被引量:28
4
王文.
建筑装饰工程质量有效控制的关键环节探析[J]
.魅力中国,2014(17):330-330.
5
郭全心.
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探讨[J]
.交通科技,2002,12(2):75-77.
6
姜乖妮,李春聚.
城市规划在调整城市居住空间中的作用[J]
.城市问题,2012(1):40-43.
被引量:6
7
张琦.
浅析社会阶层分化公正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J]
.中国青年科技,2008(8):48-53.
被引量:2
8
兰海笑.
《世界城市状况报(2008/2009)》发布[J]
.现代城市,2008(4):58-58.
9
尹戟.
城市近郊乡村旅游中的农民阶层分化[J]
.昆明大学学报,2005,16(B10):119-123.
10
力迅上筑[J]
.南方建筑,2011(2).
城市
200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