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匿名、假名与实名之别——以铜须事件为例解析网络论坛中的网民行为
被引量: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我国网络论坛存在实名与非实名两种进入方式的区分,非实名网络论坛又有注册登录与双重登录两种管理形式,以IP地址、假名和实名3种身份识别标志对网民进行管理。本文以铜须事件为例研究3种不同身份识别管理模式下网民的行为后发现,实名网民理性、客观,而非实名网民表现出非理性、暴力的特点。非实名论坛中的两种身份识别的网民在行为上区别不大。
作者
肖燕雄
陈志光
机构地区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52,共5页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关键词
身份识别
网络暴力
铜须事件
实名制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31
同被引文献
134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108
参考文献
6
1
搜狐网.《网络追杀令重出江湖》[DB].http://news.sohu.com/s2006/06zhuishaling/2006.11.5.
2
锋刃透骨寒.《最后声明》[EB].百度贴吧铜须吧,2006.4.18.
3
人民网.《铜须事件:“网络暴民”向央视反击》[DB],2006.6.12.
4
张雪梅.
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J]
.中国教师,2006(6):51-54.
被引量:28
5
《暗杀铜须动员组,想杀此人者进》[DB].百度贴吧铜须吧,2006.4.18.
6
罗春.
新闻报道中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对立统一[J]
.新闻界,2005(4):53-54.
被引量:7
共引文献
31
1
李志成.
中小学教师不良语言存在的原因及应对策略[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32(5):133-136.
2
吴飞,程怡,姚晓玉,卢艳,周明露,吴湄.
2005—2006年新闻学研究综述(上)[J]
.当代传播,2007(3):4-9.
被引量:2
3
宋艳.
北京中小学教师现状综述[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21(2):70-74.
被引量:5
4
肖燕雄,陈志光.
匿名、假名与实名之别(上)——以铜须事件为例解析网络论坛中的网民行为[J]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3):72-75.
被引量:2
5
袁征.
宽容与德育[J]
.开放时代,2008(1):166-174.
被引量:2
6
聂桂兰,张霭云.
对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理性思考[J]
.修辞学习,2008(1):64-67.
被引量:13
7
陈爱娟.
社会转型期应加强师范生的职业亲近教育[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77-79.
8
段小磊.
教育体罚的社会学分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24(3):1-3.
被引量:3
9
陈燕红.
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浅探[J]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2008(1):8-10.
被引量:10
10
肖燕雄,陈志光.
匿名、假名与实名之别(下)——以铜须事件为例解析网络论坛中的网民行为[J]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100-103.
同被引文献
134
1
蔡文之.
国外网络社会研究的新突破——观点评述及对中国的借鉴[J]
.社会科学,2007(11):96-103.
被引量:35
2
徐晓林,周立新.
数字治理在城市政府善治中的体系构建[J]
.管理世界,2004,20(11):140-141.
被引量:99
3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J]
.中国行政管理,2005(4):5-8.
被引量:81
4
陈剩勇,杜洁.
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3):5-12.
被引量:70
5
郭玉锦,王欢.
网上公共领域[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4-7.
被引量:26
6
曾国屏,李宏芳,张再兴.
网络空间中主客体关系的演化规律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37-41.
被引量:28
7
俞可平.
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
.中国社会科学,2006(1):109-122.
被引量:744
8
江西电大教育现状调研课题组,沈建华,刘石玉,施志毅.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1-10.
被引量:7
9
张雷,娄成武.
“政治博客”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4):99-102.
被引量:37
10
张旭霞.
试论政府公信力和公众的话语权[J]
.中国行政管理,2006(9):57-59.
被引量:50
引证文献
10
1
陈哲.
中国网络群体时代下的网络暴力[J]
.知识经济,2009(6):69-70.
被引量:8
2
叶继红.
学术论文网络发表的质量控制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9,27(10):1468-1472.
被引量:3
3
李维杰.
群体特征分析——社会智能的理论基础刍议[J]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0,7(1):13-23.
被引量:1
4
曾润喜,徐晓林.
社会变迁中的互联网治理研究[J]
.政治学研究,2010(4):75-82.
被引量:44
5
桂敏,汪青云.
电大网络论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策略探究——以江西电大市级电大为例[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9(4):87-90.
6
江根源.
青少年网络暴力:一种网络社区与个体生活环境的互动建构行为[J]
.新闻大学,2012(1):116-124.
被引量:26
7
汪春香,徐立青,赵树成.
影响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网民行为的主要因素识别研究——基于模糊集理论DEMATEL方法[J]
.情报杂志,2015,34(3):138-143.
被引量:23
8
李玉琪,刘鸣筝.
网民线上讨论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传媒观察,2019(4):30-36.
9
黄郁娇.
自媒体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媒介素养及相关问题[J]
.文教资料,2021(9):88-89.
10
李潇.
浅析全媒体时代下网络暴力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J]
.新闻传播,2017(5X):15-16.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108
1
张晋毓.
短视频平台的舆论作用机制及网络暴力行为的治理[J]
.新闻传播,2023(8):48-50.
2
郑淑珺.
网络欺凌的成因剖析与规制手段[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0,0(1):88-92.
被引量:3
3
刘振宇.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网络暴力探析[J]
.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4):86-87.
被引量:1
4
蒋郁青.
百度贴吧中的群体冲突分析[J]
.新闻世界,2010(2):91-92.
被引量:11
5
李维杰.
群体特征分析——社会智能的理论基础刍议[J]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0,7(1):13-23.
被引量:1
6
付玉辉.
2010年新媒体传播研究[J]
.国际新闻界,2011,33(1):19-23.
被引量:8
7
方兴东,张静,张笑容.
即时网络时代的传播机制与网络治理[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33(5):64-69.
被引量:30
8
邱长波,余莉.
开放存取环境下网络文献分布特征研究——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首发论文为例[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6):40-43.
9
孙会岩.
当前西方政党对网络的运用及其启示[J]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11):57-59.
被引量:2
10
高振峰.
外资控股互联网企业对网络舆情的影响[J]
.电子政务,2011(12):2-12.
被引量:2
1
肖燕雄,陈志光.
匿名、假名与实名之别(上)——以铜须事件为例解析网络论坛中的网民行为[J]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3):72-75.
被引量:2
2
肖燕雄,陈志光.
匿名、假名与实名之别(下)——以铜须事件为例解析网络论坛中的网民行为[J]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100-103.
3
王勇.
网络时代的匿名传播伦理和跨文化传播伦理——对“铜须事件”的传播学思考[J]
.东南传播,2007(2):31-32.
被引量:7
4
沈彦君.
基于SOA的身份识别在开放阅览室管理系统的应用[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4):72-75.
5
王迅.
从“铜须事件”看网民公共言论责任的缺失[J]
.记者摇篮,2006(10):34-36.
被引量:2
6
张英.
浅谈网络参与者的伦理规范[J]
.青年记者,2007(16):116-116.
被引量:1
7
权辉蓉.
网络舆论监督与网络暴力的平衡点[J]
.青年记者,2007(20):81-81.
被引量:10
8
王秋兰.
对闽南语播音主持工作的一点探讨[J]
.东南传播,2006,0(10):75-75.
9
云梦迪,唐亚明,张心珮.
人肉搜索的网络传播特质[J]
.中国传媒科技,2013,0(6X):85-86.
10
尹明.
网络舆论与社会舆论的互动形式[J]
.青年记者,2009(1Z):26-27.
被引量:11
当代传播
2007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