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8-81,共4页
Foreign Theoretical Trends
参考文献9
1 秦亚青.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温特及其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J] .欧洲,2001,19(3):4-11. 被引量:58
2 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otic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9.
3 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Glenville, IL : Scott Foresman, 1989.
4 Robert Keohane,After Hegemony: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5 亚历山大·温特 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6 汉斯·摩根索.《国家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7 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中文版《序言》,胡少华等译,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8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文版《前言》,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0页,第289-290页,第303页.
9 玛莎·费丽莫 袁正清译.《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6页.
二级参考文献21
1 Robert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Two Approaches," in Robert O. Keohane, e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ucer (Boulder: Wesiview,1989). pp. 158-179.
2 Jonathan Mercer, "Anachy and Identit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9, 2 (Spring 1995). pp. 229-252.
3 Jeffrey T. Checkel "The Constructivist Tur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World Politics 50(Summer1998). pp.324-348.
4 Ted Hopf. "The Promise of Construetiv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eearity, Vol 23, No. 1 (Summer 1998 ), pp.171-200.
5 Dale C. Copeland, "The Constructivist Challenge to Strueturtd Rcalism"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25, No. 2 (Fall 2000), pp. 187-212.
6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秦亚青译,第1章.
7 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4章和第6章.
8 温特.《国际政治的杜会理论》第2章.
9 Martha Finnemore, National Interests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
10 Peter Katzenatein, ed.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
共引文献129
1 栗硕.战后日本国家身份的转换与“专守防卫”政策的演变[J]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2020(1):68-101. 被引量:1
2 郑先武.安全区域主义:建构主义者解析[J] .国际论坛,2004,6(4):44-50. 被引量:6
3 刘雨辰.建构主义理论的发育机理与逻辑展开——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述评[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4,16(2):45-49. 被引量:1
4 袁正清.建构主义与外交政策分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9):8-13. 被引量:33
5 秦亚青.无政府文化与国际暴力——大国的强行崛起与和平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2004(5):53-56. 被引量:10
6 孙溯源.认同危机与美欧关系的结构性变迁[J] .欧洲研究,2004,22(5):52-63. 被引量:2
7 刘永涛.语言、社会建构和国际关系[J] .现代国际关系,2004(11):56-61. 被引量:8
8 门洪华.罗伯特·基欧汉学术思想述评[J] .美国研究,2004,18(4):103-118. 被引量:2
9 秦亚青.国际关系的定量研究与事件分析方法——评《国家双边关系的定量衡量》[J] .中国社会科学,2005(1):135-137. 被引量:14
10 陈向阳.务实王道睦邻外交——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民族传统战略文化资源[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6(4):24-27. 被引量:10
同被引文献103
1 秦亚青.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读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J] .美国研究,2001,15(2):135-145. 被引量:50
2 夏建平.中国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和平内涵——关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建构主义分析[J] .社会主义研究,2005(1):119-121. 被引量:10
3 宋继新.寻觅体育的“类”文明——论公共体育精神[J] .体育文化导刊,2005(8):20-21. 被引量:10
4 饶咬成.建构主义研究在中国兴起现象分析[J] .贵州社会科学,2005(5):59-61. 被引量:2
5 安维复.社会建构主义:后现代知识论的“终结”[J] .哲学研究,2005(9):60-67. 被引量:50
6 李智.国际政治的文化建构——对建构主义方法论的一种解读[J] .东南学术,2006(4):63-67. 被引量:2
7 刘保.作为一种范式的社会建构主义[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5(4):49-54. 被引量:12
8 秦亚青.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J] .国际政治研究,2006,27(3):1-23. 被引量:92
9 秦治来.试论传统建构主义在国际政治学中的异军突起[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4):37-40. 被引量:1
10 本刊编辑部,谭秀英,主父笑飞.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热点问题研究述评(上)[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11):69-78. 被引量:3
引证文献7
1 李京桦.国内构建主义研究综述[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7-20. 被引量:5
2 刘雨辰.建构主义理论的发育机理与逻辑展开——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述评[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4,16(2):45-49. 被引量:1
3 王湘穗.币缘:金融化时代的国际关系[J] .现代国际关系,2008(3):1-8. 被引量:9
4 张长城,李建英.国家利益视域下的体育强国解读[J] .浙江体育科学,2015,37(1):1-7.
5 丁煌,朱宝林.基于“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北极治理机制创新[J] .探索与争鸣,2016(3):94-99. 被引量:35
6 张长城.体育大国的社会性成长与社会化特征研究[J] .嘉应学院学报,2016,34(5):80-88.
7 刘晋飞.共同价值观的建构主义分析[J]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9,0(5):18-22.
二级引证文献50
1 贺书霞,冀涛.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构[J] .职业技术教育,2021(4):35-41. 被引量:30
2 赵宁宁.北极军事安全博弈新态势及国际影响[J] .思想理论战线,2023(5):97-104.
3 李振福,丁超君.互联互通的地缘政治思想导向下的东北亚区域北极合作研究[J] .东亚评论,2020(2):168-188. 被引量:2
4 马天月,翟崑.制度嵌入与“印太经济框架”对东盟数字经济治理的影响[J] .当代亚太,2023(1):100-124. 被引量:3
5 王湘穗.倚陆向海:中国战略重心的再平衡[J] .现代国际关系,2010(S1):54-64. 被引量:7
6 顾静,李雪飞.美国对外投资收益与经济霸权[J] .现代国际关系,2008(7):22-26. 被引量:4
7 王石山,祖强.中国国际政治学界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反应[J] .现代国际关系,2010(5):52-58. 被引量:3
8 谭世强,王荣.试论金融危机后美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J] .亚非纵横,2010(5):37-43.
9 孙伊然.金融交易税引发的国际争论及其根源[J] .国际论坛,2011,13(3):65-70. 被引量:7
10 兰永海,贾林州,温铁军.美元“币权”战略与中国之应对[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3):121-137. 被引量:20
1 范锐.浅析建构主义国际机制理论[J] .消费导刊,2009,0(2):242-242. 被引量:1
2 张骐.法学方法论及其在法治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7(3):138-145. 被引量:2
3 姚勤华.温特建构主义哲学观解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5):88-97. 被引量:2
4 饶咬成.温特建构主义凸现的时代背景[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26(4):104-107. 被引量:1
5 龙卫球.人格权立法面面观——走出理念主义与实证主义之争[J] .比较法研究,2011,25(6):127-131. 被引量:9
6 苗笋.温特建构主义文化分析及缺失[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1(2):24-26.
7 施洁.国际无政府状态之谜[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33(4):98-99. 被引量:1
8 江平.依法治国就是要高举法治的理念[J] .行政管理改革,2015(6):1-1. 被引量:3
9 赵国栋,王忠敏.论环境法律的整体主义方法论[J] .改革与开放,2009,0(3X):16-17. 被引量:1
10 温丽娟.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及其价值意蕴[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3):53-56.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