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北宋文人的隐逸思想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从分析宋代隐逸思潮兴盛的政治、思想背景入手,简要列举了北宋隐逸思想流行的状况,认为北宋文人的隐逸思想从时间上看可分为北宋前期和中后期两期两个阶段,并具体论述了不同阶段的特点。
作者
李蕊芹
机构地区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84-185,181,共3页
Seeker
关键词
北宋文人
隐逸思想
吏隐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4
同被引文献
22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4
1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2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A],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
王禹偁.《小畜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4
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三书》[C].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页88.
共引文献
14
1
詹冬华.
时间视野中的“文章不朽”说——对曹丕文学观的一种新解[J]
.中国文学研究,2005(4):9-13.
被引量:5
2
王士祥.
刘长卿的龙门诗旅[J]
.文艺争鸣,2008(3):159-161.
3
意娜.
藏密曼荼罗(坛城)艺术的本土化与藏族艺术美学[J]
.当代文坛,2009(6):49-53.
被引量:1
4
张静,王兆鹏.
北宋文人对新旧传播方式的态度与选择——兼与当代数字化出版浪潮比较[J]
.中州学刊,2010(6):199-203.
被引量:1
5
钱锡生.
论唐宋词的印刷及其传播[J]
.南京社会科学,2010(12):129-135.
6
施秋香.
刘师培与王国维戏曲理论之比较[J]
.求索,2010(11):205-207.
被引量:1
7
汪国林.
北宋新儒学先驱范仲淹的佛道情结[J]
.船山学刊,2011(2):114-117.
被引量:1
8
马茂军.
论唐宋文之争[J]
.文学评论,2011(3):89-94.
被引量:3
9
李哲.
苏轼正统论中的名实观[J]
.重庆社会科学,2012(10):67-70.
被引量:4
10
李懿.
石介《中国论》的文学书写与文化意蕴[J]
.船山学刊,2012(4):148-152.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22
1
霍建波.
古代统治者对待隐士的双重标准[J]
.河北学刊,2007,27(4):118-120.
被引量:2
2
张玉璞.
“吏隐”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J]
.文史哲,2005(3):48-53.
被引量:20
3
王国胜.
隐士和隐逸文化初探[J]
.晋阳学刊,2006(3):66-68.
被引量:11
4
苏轼.《宝绘堂记》[A]..《苏东坡全集》(上册)[C].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389页.
5
王水照选注.《苏轼选集·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页.
6
《宣和画谱》卷十一,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22页.
7
《图画见闻志》卷四,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54页.
8
《山谷题跋》卷八,屠友祥校注,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页.
9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七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09页.
10
《全宋诗》卷二六四六,弟50册,北京大字古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002页.
引证文献
5
1
赵飞,郭艳华.
道教对仁宗朝士风与文风的影响[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5):14-15.
2
康丽华,王东.
魏野是否真隐士[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S2):92-94.
3
钟巧灵.
论党争漩涡里文人退隐心态——关于元祐苏门汴京题山水画诗唱和[J]
.东岳论丛,2008,29(2):138-141.
被引量:1
4
王慧敏.
严子陵钓台高风垂千古——宋代严子陵钓台词中的隐逸主题[J]
.黑龙江史志,2009(9X):92-93.
被引量:1
5
栗艳.
儒、道之隐逸观研究——以种放为例[J]
.科学.经济.社会,2015,33(1):20-2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
1
武雪慧.
北宋新旧党争背景下诗风的流变[J]
.职业时空,2011,7(11):154-155.
2
蔡茗.
论《七里滩》中的积极隐逸思想[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95-98.
3
毛钦.
宋代隐士的身份认同与形象塑造——以《宋史·种放传》为中心的考察[J]
.历史教学问题,2017(4):28-33.
1
上田武.
魏晋隐逸思潮和陶渊明——从嵇康到陶渊明[J]
.九江师专学报,1998,17(C00):14-19.
被引量:1
2
郭学信.
宋代士大夫隐逸思潮探析[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6):46-51.
被引量:5
3
丁晋,岳毅平.
魏晋隐逸诗的流变及与士人园林之关系[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68-72.
4
田同旭.
论元曲隐逸剧的儒道之别及时代特征[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3):73-80.
被引量:1
求索
2007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