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前,人们熟知的所谓"素描",只能算是西式学院绘画中一项最基本的训练内容,尽管有着不短的历史演进过程,可在拥塞难当的"学艺大军"驱赶之下,却渐渐转换成为一种将人与真正的观察、与真实的自然相互割裂的"策略性工具"。当然,也有不少远见卓识者发现了其中弊端,并努力尝试以新形式改造旧素描。不过,也有不少民众仍不停地质问,难道"画得不像"、"画得怪诞"方是艺术?我们无意否认素描技法在勾摹物体上,在展现写实主义精神的内涵层面上所具备的独特魅力,但时代之声劝诫我们,是时候解开若干年来捆缚于"素描"之外的绳索了。并且我们相信,那些解放了的艺术形式依然能够号召广大的志同道合者,为了一个更绚烂的明天继续奋勇前行。现在我们邀请五位活跃在"素描实验"教学、创作第一线的艺术人共同探讨其可能的发展前景:吉林艺术学院侯作庆老师特别撰写了一份"实验报告"作为讨论的引子;中央美院盛葳博士撰写了关于实验可能性的"评价书";四川美术学院朱小禾老师、著名自由艺术家马轲先生,以及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侯嘉文老师,用他们诗性的语言回答了编辑部设计的三个核心问题;来自中央美院的翟倞同学,从感性层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位学子的心得。
出处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2-96,共5页
Art Obser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