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及其特色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1999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署声明,为了顺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学校德育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必须作适当的修订,以确保学生的品格稳定、健全地发展,同时使他们热爱国家,对国家作出承诺。自2000年起,新加坡对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进行了修订,并于2003年启用新的教材。研究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及其特点,将会对我国推进德育改革有所启示。
作者
王学风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出处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3-56,共4页
关键词
公民与道德教育
新加坡教育部
中小学
教材
多元文化社会
课程规划
课程标准
学校德育
分类号
G533.9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7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署.公民与道德教育(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课本)[M].新加坡:教育出版社,2000.
2
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署.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S].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99.
3
王学风.多元文化的学校德育研究——以新加坡为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
Curriculum Planning & Development Divis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Singapore: “civics and moral education”(pupil's book 1A)[M], Singapore: SNP Panpac Ptc Ltd, 2002.
5
唐晓娟.
新加坡公民和道德教育课程与我国思想政治课程的文本比较[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21(3):9-12.
被引量:4
6
李光耀.李光耀40年政论选[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6.
二级参考文献
4
1
顾杰,龚耀寰,何芳.
智能天线发射数字多波束形成方法研究[J]
.电波科学学报,2002,17(4):381-385.
被引量:14
2
郭陈江,丁君,石敏,许家栋.
一种阵列天线方向图的数值合成新方法[J]
.电波科学学报,2003,18(1):28-31.
被引量:13
3
熊立志,漆兰芬,张元培.
一种新的天线阵列位置误差校正算法[J]
.电波科学学报,2004,19(2):192-194.
被引量:13
4
高峰,王旭东,单润红,刘其中,芦永超,肖良勇.
一种新型圆形智能天线阵的分析与设计[J]
.电波科学学报,2004,19(2):200-203.
被引量:5
共引文献
15
1
蒋绿林.
新加坡未成年人德育教材改革经验分析[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4(10):109-110.
2
夏建平.
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看中国的亚洲责任[J]
.学术论坛,2007,30(5):14-17.
被引量:2
3
黄春梅.
新加坡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借鉴[J]
.福州党校学报,2010(4):70-73.
被引量:3
4
陈成志,唐鹏.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特点[J]
.科技信息,2011(18).
被引量:1
5
饶品良.
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新体系的思考[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3(4):96-99.
6
李尚颖.
我国政府善治途径探析——新加坡政府治理经验及其启示[J]
.学理论,2012(32):20-21.
7
李琳.
新加坡和韩国德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6):152-154.
被引量:2
8
黄洁琼,李江勤.
对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反思和建议[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6):188-189.
被引量:1
9
向春.
新加坡群育经验及启示[J]
.现代教育论丛,2014(2):25-30.
被引量:3
10
彭建国,周霞.
论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启示[J]
.思想教育研究,2014(5):47-50.
被引量:12
同被引文献
7
1
赵祥麟 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43-42.
2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77-178.
3
[美]杜威 王承绪.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
肖川.教育情境的特质.中国教育报,2002-02-26.
5
王天桥,刘红.
新加坡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启示[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0):16-19.
被引量:3
6
谢志芳.
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
.教育与职业,2009(18):74-76.
被引量:2
7
高德胜.
生活德育简论[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1-5.
被引量:118
引证文献
2
1
卢国伦.
论信息时代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J]
.考试周刊,2010(49):177-178.
2
权麟春.
从德育的基本机制审视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2(9):85-88.
1
徐志芳.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启示[J]
.素质教育大参考,2007(07B):52-54.
2
陈晓菲,马早明.
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J]
.湖北教育(新班主任),2014(1):76-77.
3
陆俊勇.
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之力作——评《多元文化社会的女童教育:中国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导论》[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3(6):104-106.
4
李荣安.
从比较教育的角度看21世纪公民与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向[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9):39-47.
5
李永宏,王肇亨.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J]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5-9.
6
马继权.
突出能力本位 强化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
.辽宁高职学报,2005,7(1):41-42.
被引量:9
7
黄发良.
市场经济与德育改革[J]
.机械中专,1994(7):26-27.
8
胡俊生,李期.
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选择——新加坡的“公民与道德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1):117-121.
被引量:7
9
龙必尧,严梦春.
中国民族教育应注重多元文化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5):127-131.
被引量:3
10
王艳超.
与时俱进 促进德育改革[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8):56-56.
被引量:1
中小学管理
2007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