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无声的抗争——分析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象征主义写作手法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福克纳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大量使用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不遗余力地对社会阴暗面无情深刻的揭露,强烈地表现了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疏远与难以沟通的问题、精神上的得救与净化问题,揭示了美国南方旧体制腐朽没落的根源,探索了如何在现代社会的精神荒原中重构人的价值观念。
作者
李霞
机构地区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2007年第8期134-136,共3页
Hubei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南北方
伦理观念
异化
人性
分类号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25
同被引文献
14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2
1
张冬梅.
玫瑰的扭曲与凋零——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悲剧色彩[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79-81.
被引量:9
2
何畅,陈娇娥.
由《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的“缺失”看其历史意识[J]
.外国文学研究,2006,28(5):57-64.
被引量:18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肖明翰著:《威廉·福克纳:骚动的灵魂》第三章
2
格温,勃洛特纳编著:《福克纳在大学》,夏洛茨维尔: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1977年
3
《福克纳短篇小说集》,陶洁编.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4
肖明翰著:《威廉·福克纳研究》第六章:“基督教和文化传统”,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5
夏小:“《百年孤独》的重复循环”,南方网,2004—06—17,<http ://www. southcn, com/nfsq/sqjh/wywj/ycw/200406170405, htm. >
6
夏小:"《百年孤独》的重复循环",南方网,2005-06-23.<http ://www. southcn, com/nfsq/sqjh/wywj/ycw/200406170405, htm. >
7
Cash,W. J. The Mind of the South.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41.
8
Faulkner. Absalom,Absalo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2.
9
Faulkner. Absalom,William. Requiem for a Nu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51.
10
威廉·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福克纳短篇小说集》,陶洁编.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共引文献
25
1
马晓霞,胡笑瑛.
玫瑰的缺失与召唤——由《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看福克纳的历史文化意识[J]
.作家,2012(18):65-66.
被引量:1
2
刘俊.
玫瑰的悲剧——以女性主义视角再读《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J]
.文学教育(中),2010(2):28-29.
3
贾晓庆.
对《献给爱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花》的及物性分析[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6):62-64.
被引量:4
4
张欣.
美国南方文学中的女性边缘化隐喻[J]
.江汉论坛,2008(8):117-120.
被引量:3
5
秦国丽.
阴性灵魂与母性原型——《纪念爱米莉的玫瑰》中的黑人形象[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81-83.
被引量:3
6
皇甫睿,聂巍.
寻找浪漫的玫瑰[J]
.学理论,2009(7):26-27.
被引量:1
7
季源,季海洋.
男权统治下的牺牲品——对《伤逝》和《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女性主义解读[J]
.文教资料,2009(11):28-29.
被引量:3
8
赵慧.
关于“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执著线索的分析(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9):18-19.
9
周吉红.
形式服务于内容——对《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和《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人物塑造手法的对比分析[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5):82-84.
被引量:1
10
康响英.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模糊修辞学解读[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11(3):124-128.
同被引文献
14
1
肖明翰.
福克纳主要写作手法的探讨[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2(1):90-97.
被引量:23
2
宗妤.
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中象征意象的研究[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7):62-62.
被引量:2
3
马英.
艾米莉逃不脱的悲剧命运——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接受美学分析[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1):57-59.
被引量:5
4
宁晓俭.
如嚼橄榄,如啜芳茗——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熊》和《夕阳》艺术手法解析[J]
.宜宾学院学报,2006,6(3):88-91.
被引量:1
5
王一娇.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艺术特色[J]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30(1):107-109.
被引量:2
6
威廉?福克纳;陶洁.福克纳短篇小说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7
卢菊梅,周家斌.
Life & Death in A Rose for Miss Emily[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Z1):22-26.
被引量:1
8
路庆梅.
面具与阴影的原始舞蹈——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荣格“个体化”心理原型分析[J]
.文学界(理论版),2010(2):1-3.
被引量:3
9
丁亚丽.
悲惨的命运 无望的结局——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莉之悲剧成因[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193-195.
被引量:2
10
彭昌柳.
新旧南方的矛盾化身——解读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艾米莉[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45-47.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3
1
李莹.
谈《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独特艺术手法[J]
.北方文学(下),2013(9):55-56.
2
邹莉.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玫瑰的隐含意义[J]
.海外英语,2015(22):213-214.
被引量:2
3
李丹.
论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叙事风格[J]
.作家,2015,0(2X):90-91.
二级引证文献
2
1
李蒙.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造成艾米丽的自我与超我失衡关系结果和原因的解读[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1(6):18-20.
2
熊雨馨.
A Eulogy to the Past:Symbolic Meanings of Faulkner’s Rose[J]
.青春岁月,2019(7):7-7.
1
徐高楠.
凋零的南方玫瑰——品《献给艾米莉的玫瑰》[J]
.考试周刊,2011(24):32-33.
被引量:1
2
马昱.
论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叙事技巧[J]
.芒种,2012(20):70-71.
3
高深.
致《诗刊》[J]
.诗刊,1995,0(7):57-58.
4
结城昌治,吴之桐.
香火钱窃贼[J]
.当代外国文学,1989,10(3):140-146.
5
巩艳秋.
相似的经历 不同的命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与《被遗弃的韦塞罗尔奶奶》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与对比[J]
.科教文汇,2010(28):52-53.
6
宋志坚.
旧体制不是筐[J]
.杂文选刊,2000(4):17-17.
7
李美,李明贤.
悲惨的命运 无声的抗争——《潜水鸟》的艺术手法分析[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4(10):72-73.
8
郑春仙.
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陌生化手法分析[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89-92.
9
刘卓,彭昌柳.
艾米莉:矛盾的南方人——解读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223-225.
被引量:32
10
冯春园,石梅芳.
论《金色笔记》中社会空间中的女性[J]
.芒种(下半月),2015,0(1):109-110.
湖北社会科学
2007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