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常用动词虚化程度的等级性——以“吃”“打”“看”“听”“走”的虚化为例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实词虚化程度存在等级性。从"吃""打""看""听""走"等五个常用动词的虚化过程可以看出它们的虚化程度存在差异,表现为不同等级。运用梯度理论得出虚化程度由弱到强的等级性序列。影响常用动词虚化等级性的原因主要有:使用频率、语义先行、认知机制等。
作者
白云
机构地区
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处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26,共5页
Linguistic Research
关键词
常用动词
词义虚化程度
等级性
梯度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37
参考文献
22
共引文献
3458
同被引文献
86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80
参考文献
22
1
马兴芳.
近代汉语被动义“吃”字结构格式、意义考察[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23(3):99-101.
被引量:5
2
沈家煊.
“语法化”研究综观[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26(4):17-24.
被引量:1148
3
沈家煊.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
.当代语言学,1998(3):41-46.
被引量:496
4
吴福祥.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6(1):18-24.
被引量:350
5
马清华.
词汇语法化的动因[J]
.汉语学习,2003(2):15-20.
被引量:77
6
邢福义.
“起去”的语法化与相关问题[J]
.方言,2003,25(3):205-213.
被引量:21
7
杨成虎.
语法化理论评述[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0,4(4):10-14.
被引量:23
8
沈家煊.
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6(4):243-251.
被引量:303
9
秦洪武.
对语言演变的形式解释与功能解释——《语言演变的动因》评介[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6(3):233-237.
被引量:3
10
沈家煊.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25(1):2-8.
被引量:737
二级参考文献
237
1
文旭.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J]
.外国语,1999,22(1):35-41.
被引量:189
2
宋志平.
论语法中的梯度现象及其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81-85.
被引量:6
3
沈家煊.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
.当代语言学,1998(3):41-46.
被引量:496
4
赵长才.
上古汉语“亦”的疑问副词用法及其来源[J]
.中国语文,1998(1):23-28.
被引量:16
5
张国宪.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体及形态化历程[J]
.中国语文,1998(6):403-413.
被引量:43
6
吴福祥.
重谈“动+了+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J]
.中国语文,1998(6):452-462.
被引量:115
7
林学洪.
一部重要的英语语法新作——评介夸克等著《英语综合语法》[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18(2):1-11.
被引量:11
8
刘勋宁.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J]
.方言,1985,7(2):128-133.
被引量:66
9
岳立静.
元明之间的“被”字句[J]
.古汉语研究,1999(4):21-25.
被引量:9
10
张谊生.
说“永远”——兼论汉语词类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2):20-35.
被引量:23
共引文献
3458
1
高玉娟,李宝贵,李慧.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语言接触研究的进展、主题与趋势[J]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2021(1):43-61.
被引量:2
2
王红生.
遭遇义动词“见”及其来源[J]
.语言历史论丛,2022(1):216-239.
3
胡朗.
让步标记“当然”的形成及其动因机制[J]
.语言历史论丛,2020(2):227-239.
4
陈勇,魏佳芸.
“一头……一头……”的构式化历程、诱因及机制[J]
.语言与翻译,2021(2):9-13.
被引量:2
5
史文磊.
关于语法化及语法性的思考[J]
.东方语言学,2021(1):25-54.
6
杨晓燕.
从语言类型眼光看贵琼语的差比句[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22,38(5):46-55.
7
朱军,卢芸蓉.
代动词“来”的互动性与“少来”/“又来了”的构式化[J]
.语言学论丛,2019(2):109-129.
被引量:8
8
王灿龙.
“起去”的语法化问题再思考[J]
.语言学论丛,2019(2):88-108.
被引量:1
9
邵琛欣.
汉语工具介词的语法化路径及其类型学意义[J]
.语言学论丛,2019(2):17-47.
10
王金海,陈正武.
汉语近义组织量词的构式搭配及构式化路径分析[J]
.语言学研究,2024(1):133-149.
同被引文献
86
1
谷峰.
西方语法化理论概览(下)[J]
.南开语言学刊,2008(2):43-49.
被引量:3
2
沈家煊.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
.当代语言学,1998(3):41-46.
被引量:496
3
沈家煊.
“在”字句和“给”字句[J]
.中国语文,1999(2):94-102.
被引量:236
4
钟兆华.
语气助词“呀”的形成及其历史渊源[J]
.中国语文,1997(5):367-372.
被引量:13
5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
.中国语文,1995(3):161-169.
被引量:547
6
孙朝奋.
《虚化论》评介[J]
.当代语言学,1994(4):19-25.
被引量:124
7
沈家煊.
“语法化”研究综观[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26(4):17-24.
被引量:1148
8
吴怀成.
汉语方言中来源格、处所格和目标格融合现象初探[J]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2014,21(3):76-89.
被引量:1
9
沈家煊.
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6(4):243-251.
被引量:303
10
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4):268-275.
被引量:2282
引证文献
10
1
陈勤.
传统莆仙戏剧本中表告别的“听”[J]
.中国方言学报,2022(1):73-79.
2
李华杰.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阐释现代汉语“看”的语法化[J]
.汉字文化,2024(13):134-137.
3
皮华林.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注音释义指瑕[J]
.宜春学院学报,2017,39(1):82-86.
被引量:1
4
马旭芳.
现代汉语中动词“走”的准词汇构式化[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3):64-65.
5
吴齐阳.
汉语方言“听”的虚词用法及来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3):130-136.
6
周德庆.
浅析话语标记“依我看”[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2):68-71.
7
黄博雅,乌云赛娜.
“这么一V”与“这么V来”的语法化程度及教学思考[J]
.汉语学习,2021(3):83-93.
被引量:1
8
毛文静.
汉语方言处所介词“走”的语法化[J]
.方言,2022,44(4):451-461.
被引量:1
9
李丹阳.
“因为X而Y”构式探析[J]
.汉字文化,2023(5):139-142.
10
马清华.
词汇语法化的动因[J]
.汉语学习,2003(2):15-20.
被引量:77
二级引证文献
80
1
郑登元,王沁岚.
“挺”“贼”“蛮”语法化的异同及其虚化程度预测[J]
.汉字文化,2023(14):153-155.
2
王亚敏,黄晓光.
“死X”结构中“死”的语法化[J]
.国际汉语学报,2019,0(1):77-86.
3
岳凤娇.
莱芜方言中“来”的语气词用法[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2):120-121.
4
马清华.
语义共振:突变式吸收的意义条件[J]
.汉语学习,2004(5):15-19.
被引量:7
5
邵宜.
近代汉语介词“望”的形成及与“往”之比较[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91-95.
被引量:5
6
唐黎明.
浅谈凉山彝语的语法化现象[J]
.民族语文,2005(1):45-49.
被引量:8
7
连佳.
语法化影响下的词尾“然”的构词形式[J]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19(5):48-50.
被引量:5
8
王凤敏.
关于语法化及语法化五个方面的述评[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5):156-159.
被引量:7
9
力量,解正明.
单音动词“得”的语法化过程[J]
.汉语学习,2005(6):40-43.
被引量:11
10
邵宜.
介词“往”的语法化过程考察[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80-86.
被引量:15
1
李丽群.
试析耒阳土话后缀“子”[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1):8-11.
2
樊中元.
论现代汉语中的三个“也好”[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4(5):10-17.
被引量:1
3
王琳.
河南安阳方言的“咾”[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67-71.
被引量:1
4
侯孟青.
语言渐变现象的研究——从语法梯度理论到语法化理论[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9(2):20-23.
被引量:1
5
刘明.
黎锦熙先生的“把”字句和语法化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4):150-153.
被引量:6
6
朱军.
多项列举式后“等”的多维考察[J]
.北方论丛,2006(6):62-66.
被引量:5
7
宋志平.
语法梯度理论的研究及其意义[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1):56-58.
被引量:3
8
张云峰.
近代汉语比况框式介词及其概念叠加[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37-43.
被引量:3
9
秦建栋.
英语词语搭配的渐次性特征及其认知解释[J]
.当代外语研究,2010(4):18-22.
被引量:1
10
王素君.
毕节试验区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J]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28(5):59-63.
语文研究
200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