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卡理斯玛”的多元内涵及其演变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韦伯理论中,"卡理斯玛"是一个相当活跃的,因而充满歧义和使用混乱的概念。要对它这些多元内涵进行分类,并厘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回到其发生学本义中。从其起源及发展来看,该概念有三种基本的意义:"个人品质(能力)","社会革命力量"及"法理的根源"。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神圣性和不稳定性。其目的与手段之间存在着内在张力并发展为"卡理斯玛悖论"。
作者 马于军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5-57,共3页 Seeker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 1[德]马克斯·韦伯,康乐·吴乃德译.《支配的类型(韦伯作品集)》,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第353,356,363,361,355页
  • 2马克斯·韦伯,康乐·简惠美译.《支配社会学(韦伯作品集)》.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329,267,269,271,272,273,280,308,323,283,282,363,282,279页
  • 3[美]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448页.
  • 4[德]马克斯·韦伯 洪天宫译.《儒教与道教》[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 5[德]马克斯·韦伯 于晓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8页.
  • 6.《法律与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共引文献5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