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5期59-61,共3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参考文献2
-
1巴柔.《形象》,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
2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翻译、研究札记》[A].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页.
同被引文献17
-
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4(3):15-22. 被引量:1633
-
2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2002,4(3):14-21. 被引量:294
-
3孟华.形象学研究要注重总体性与综合性[J].中国比较文学,2000(4):1-20. 被引量:32
-
4周宁 ,宋炳辉 .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关于形象学学科领域与研究范型的对话[J].中国比较文学,2005(2):148-161. 被引量:22
-
5张昆,徐琼.国家形象刍议[J].国际新闻界,2007,29(3):11-16. 被引量:76
-
6狄泽林克,方维规.比较文学形象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7(3):152-167. 被引量:64
-
7段运冬.视觉文化与国家形象--新世纪以来《国家地理》与中国形象的视觉塑造[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30(4):156-158. 被引量:2
-
8章辉.影像与政治:中国后殖民电影批评论析[J].人文杂志,2010(2):81-88. 被引量:1
-
9刘丹凌.图像时代国家形象视觉塑造的悖论[J].社会科学研究,2013(5):190-195. 被引量:7
-
10张月.观看与想像——关于形象学和异国形象[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3):110-114. 被引量:53
二级引证文献18
-
1张煜菡,徐力.浅谈符号学路径下的用户体验研究[J].设计,2015,28(17):66-67. 被引量:1
-
2刘玲华.2015年文化研究热点管窥[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5(11):9-20.
-
3王柏利.武侠电影中武术形象生成的传播符号学阐释[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5):138-144. 被引量:9
-
4胡易容.多模态符号认知维度下的图像谱系考察——对米切尔图像谱系的一种拓展[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0(6):3-12. 被引量:2
-
5黄小平,宋杲睿.符号学视域下的哈尼族形象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20,18(5):4-9.
-
6刘娜.人设:作为一种风格的想象[J].符号与传媒,2020(2):166-176. 被引量:13
-
7沈鲁,刘鑫婷.符号传播与早期中国电影“校长”形象[J].电影文学,2022(7):47-50.
-
8苏畅.身份、记忆、遗产:5G时代历史名人短视频传播的文化图景——以李冰为例[J].学术探索,2022(4):123-129. 被引量:1
-
9张宇奇.符号学视域下影视文本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以电视剧《澳门人家》为例[J].新闻知识,2022(1):79-84. 被引量:2
-
10金颖哲,陈新仁.热线问政答复话语中的形象管理研究[J].外语教学,2022,43(4):30-36. 被引量:2
-
1唐丽丽.关于形象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上旬),2011(12):5-5. 被引量:1
-
2肖凡.“异世情调”——博尔赫斯的中国形象研究[J].作家,2012(22):66-67.
-
3杨晓林.实证主义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缘起——卡雷和基亚的历史功绩[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9(3):20-24.
-
4艾平.莫孝川文学创作论[J].南方文坛,1992(6):34-38.
-
5让-马克·莫哈,孟华.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J].中国比较文学,1995(1):192-199. 被引量:27
-
6韩德信.科学主义对文学理论建构的影响[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5):126-129. 被引量:1
-
7杰里米·W皮特斯,任秋凌(译).贝基亚岛:这里可以避世[J].时代发现,2012(3):48-49.
-
8东向.面向世界与未来的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国比较文学,1997(1):139-142.
-
9狄泽林克,方维规.比较文学形象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7(3):152-167. 被引量:64
-
10孟华.形象学研究要注重总体性与综合性[J].中国比较文学,2000(4):1-20. 被引量: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