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和戏仿——对抗“文化殖民主义”的策略探讨
被引量:2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5期67-69,共3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参考文献14
-
1艾贾兹·阿赫默德.《詹姆逊的他性修辞和"民族寓言"》,见赛义德等著.《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陈永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页.
-
2王岳川.《拉康与后女性主义·序》,见[英]伊丽莎白·赖特著.《拉康与后女性主义》,王文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序8页.
-
3Paul Hamilton.Historicism.Second edition,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Taylor &Francis Group,2003.p.158.
-
4宋明炜.后殖民理论:谁是“他者”?[J].中国比较文学,2002(4):67-84. 被引量:28
-
5[英]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l998年版,第78页.
-
6Dentith,Simon.Parody,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0.p.10.
-
7Hutcheon,Linda.A Theory of Parody:The Teachings of Twentieth -Century Art Forms.New York:Methuen,1985.p.56 -61.
-
8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106页.
-
9琳达·哈琴.《"环绕帝国的排水管":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见赛义德等著.《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陈永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95页.
-
10Hutcheon,Linda.A Poetics of Postmodernism:History,Theory,Fiction.New York:Routledge,1988.p.11.
二级参考文献18
-
1资本主义文化霸权与反霸权斗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6(2):18-20. 被引量:2
-
2生安锋.后殖民主义、身份认同和少数人化——霍米·巴巴访谈录[J].外国文学,2002(6):56-61. 被引量:41
-
3萨伊德.《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
-
4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M].中华书局,1997年10月..
-
5陈思和.《关于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世界性因素》[J].中国比较文学,2000,(4).
-
6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的著作.《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Postcolonial Theoo" : Contexts, Practices, Politics, London: Verso, 1997.
-
7布赖恩·道尔(Brian Doyle).《英语和英语性》( English and Englishness, New York:Routledge, 1989),第三章.
-
8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 Postcolonial Theory :Contexts, Practices, Politics, London: Verso, 1997)第一章,Postcolonial Criticism or Postcolonial Theory.
-
9史书美(Shu-mei Shih).《现代的诱惑》The htre of the Moder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第30-40页.
-
10刘禾(Lydia Liu).《跨语际实践》( Translingual Practic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第1—27页.
共引文献48
-
1刘亚斌.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评[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1(1):19-24. 被引量:4
-
2孔新苗.后现代语境:“他者”与“世界性”[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5):20-24. 被引量:1
-
3张闳.感官的王国──莫言笔下的经验形态及功能[J].当代作家评论,2000(5):73-88. 被引量:22
-
4徐建国.后殖民批评话语与异文化表述——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资格[J].皖西学院学报,2004,20(6):114-117. 被引量:1
-
5赵晖.电视——文化的诗意栖居[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5,27(1):104-105. 被引量:7
-
6陈望衡,吴志翔.美学的焦虑与价值基座[J].学术月刊,2005,37(3):80-89. 被引量:4
-
7王丽丽.弱者哲学与反抗的叙事——论库切长篇小说《耻》中的连环叙事[J].江汉论坛,2005(4):131-134. 被引量:1
-
8周小文.身份的诉求:评加拿大华裔英语小说《玉牡丹》[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2):21-24. 被引量:4
-
9寇国庆.后殖民理论:中国文论建设的另一种视野[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6):16-18.
-
10李大恒,苏鑫.一种症候·一类批评·一点启示——析阿切比对康拉德的后殖民批评[J].中州大学学报,2005,22(4):36-39.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5
-
1吴立平.戏仿罗曼司——戴维·洛奇及其《小世界》[J].中国图书评论,1993(3):78-81. 被引量:3
-
2徐肖楠.李冯的戏仿小说[J].作家,1997,0(9):76-80. 被引量:2
-
3路文彬.游戏历史的恶作剧——从反讽与戏仿看“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后现代性写作[J].中国文化研究,2001(2):99-104. 被引量:16
-
4步雅芸.解构“戏仿”:从仿史诗到后现代戏仿[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0(2):48-52. 被引量:5
-
5陈后亮.后现代视野下的戏仿研究——兼谈琳达·哈琴的后现代戏仿观[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93-98. 被引量:15
-
6查鸣.戏仿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概念及其流变[J].山东社会科学,2012(5):50-54. 被引量:11
-
7刘桂茹.后现代“戏仿”的美学阐释[J].学术论坛,2012,35(6):192-196. 被引量:7
-
8刘桂茹.“戏仿”:术语辨析及其文学现象[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5):115-119. 被引量:6
-
9程军.20世纪戏仿叙事的“反向”逻辑[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7-103. 被引量:1
-
10李永东.论林希小说的革命戏仿叙事与互文性写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8):144-155. 被引量:3
-
1段水雯.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127-128. 被引量:8
-
2吕前昌.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文化策略——以文化相对主义为视角[J].理论月刊,2009(2):39-41.
-
3杨晓明.大众文化,“天使”还是“魔鬼”[J].文明与宣传,2002,0(9):44-46.
-
4郭建宁.文化建设不能“失语”和“他者化”[J].党政干部参考,2015,0(10):13-14.
-
5梁胜初.先进文化“上网”——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J].沈阳干部学刊,2002,0(1):36-38.
-
6叶兰.“智慧”背景下的城市形象构建与文化遗产保护[J].魅力中国,2014(20):245-245.
-
7王爱玲.从春节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特征[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52-53. 被引量:1
-
8蔡亚玲.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对策分析——以信阳师范学院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14(1):141-143. 被引量:3
-
9杨利英.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放战略[J].天府新论,2010(1):114-117. 被引量:1
-
10张晓明.认识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规律 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05(1):60-75.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