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道德信仰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机制——以“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哲学解读 被引量:8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以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对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范式的突破和发展。首先表现在价值逻辑上是从"是—应当"转变为"应当—是"。在"应当到是"的逻辑过程中,这一转变需要一逻辑中介即道德信仰。道德信仰通过"价值还原"和"超越生成"机制,使大学生个体得以突破"主—客"、"个体—社会"和"真理—价值"的二元价值分裂,使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得以主体性生成。
作者 王强 吴云
出处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9-101,共3页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6

  • 1檀传宝.论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49-54. 被引量:43
  • 2孙玉杰.关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价值观不确定性的思考[J].青年探索,1998(5):40-44. 被引量:17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 4[德]胡塞尔 王炳文.《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64页、第170页.
  • 5[德]狄尔泰.《世界观的类型及其在形而上学体系内的展开》[A].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C].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 6[德]卡尔·曼海姆.《文化社会学论要》[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共引文献80

同被引文献45

引证文献8

二级引证文献2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