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济研究参考》
2007年第50期29-31,共3页
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21
-
1周肇光,于中琴,金剑民.自主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政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5,17(5):82-88. 被引量:3
-
2武玉英,何喜军.基于DEA方法的北京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26(3):117-123. 被引量:127
-
3刘树,张玲.我国各省市专利发展有效性的DEA模型分析[J].统计研究,2006,23(8):45-48. 被引量:32
-
4安体富,任强.税收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J].学习与实践,2006(12):32-36. 被引量:5
-
5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贾康,罗建钢,赵全厚.促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7(22):30-48. 被引量:25
-
6柳卸林.新时期我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解读——以财政政策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3):177-182. 被引量:10
-
7朱俊,张玮,余劲.基于DEA法的航道网规划综合评价与决策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7(4):34-38. 被引量:10
-
8张英,冯艳芳.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5):707-710. 被引量:65
-
9皮尔斯·达钦. 打破思维常规[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
10迈克尔·米哈尔科. 创新精神[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二级引证文献14
-
1吴朝庭.关于福建省专利发展的几点思考[J].海峡科学,2012(9):58-60.
-
2朱晓波.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税政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6):31-34. 被引量:1
-
3万莎.促进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财政政策研究[J].西部财会,2010(6):4-7. 被引量:2
-
4万莎.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财政政策研究——基于国际经验的分析及借鉴[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25(8):67-72.
-
5万莎.发达国家促进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财政政策研究[J].财经政法资讯,2011,27(1):19-23.
-
6江尚,颜慧超,林洪.美日韩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政策体系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8):155-160. 被引量:4
-
7李昌华,梁涛,黄宝中.广西专利发展现状及战略对策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13(6):30-33. 被引量:2
-
8朱可嘉,蒋家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体制改革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14(1):59-63. 被引量:9
-
9孙晶.基于过程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政策框架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25(3):9-11. 被引量:1
-
10李志宏.先进装备制造业科技人才绩效评估及提升对策分析——基于武汉装备制造业新型工业化中科技发展有效性的案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145-148. 被引量:3
-
1陈温榕.我国产业技术运行趋势探析[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1999(3):42-43.
-
2刘永志.引进国外智力与自主创新[J].专家工作通讯,2006(1):20-22.
-
3谭华舟,祖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2):16-18.
-
4张宏斌.日韩两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经验及启示[J].浙江经济,2006(6):15-16. 被引量:12
-
5谌丽静.科学发展与绿色经济[J].经济视野,2013(6). 被引量:1
-
6王思隽.引进消化跟踪创新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宝钢的技术创新[J].改革与理论,1996(5):41-43.
-
7王镇辉,张作兴.关于引进台湾农业先进技术问题[J].亚太经济,1989(5):66-71.
-
8邱举良,任中保,乔岩.国家创新体系的演进之路——美日韩三国技术创新模式案例分析与启示[J].科学新闻,2007(3):31-36. 被引量:3
-
9邵强.论高新技术产业的运行机制[J].现代经济探讨,2003(5):13-15.
-
10技术创新为唐车插上腾飞的翅膀[J].唐山经济,2008(8):2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