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刑事法视野下的民愤与司法——以邱兴华案为例
被引量: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民愤有其理性的一面,相当程度上代表着人间正义不灭的信息,但其感性的一面也不容忽视。邱兴华案中,在民愤的浪潮中,法院绕过程序正义而直奔实质正义而去,这与我国司法走的群众路线、法官的实质性思维倾向、重实体轻程序的司法传统均是分不开的。其出路在于制度上的设计与完善,从而规制、引导民愤。
作者
李风林
鲍莹玉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法学院
福建泉州仰恩大学法学系
出处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7年第4期174-177,共4页
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刑事法
民愤
司法
对策
分类号
D925.2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9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88
同被引文献
64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37
参考文献
1
1
孙笑侠.
中国传统法官的实质性思维[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4):5-12.
被引量:89
二级参考文献
19
1
滋贺秀三 滋贺秀三等著 王亚新译 梁治平 王亚新等编.中国法文化的考察[A].滋贺秀三等著,王亚新译,梁治平,王亚新等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12.
3
伯尔曼.法律与革命[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427.
4
费正清 张理京.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5
[日]滋贺秀三 王亚新译.《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M].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
[美]D·布迪 C·莫里斯 朱勇译.《中华帝国的法律》[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
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
邱联恭.司法之现代化与程序法[M].台北:三民书局(国立台湾大学法学丛书),1999.
10
寺田浩明.权利与冤抑--清代听讼和民众的民事法秩序[A].滋贺秀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共引文献
88
1
樊力源.
后果主义裁判的后果可靠性危机及其解决机制[J]
.法律方法,2022(3):317-332.
被引量:1
2
郑菲.
文义解释与目的解释之关系探析[J]
.法律方法,2019,0(2):76-85.
被引量:7
3
管伟.
中国传统法律法律适用的实质:基于方法论的考察[J]
.法律方法,2022(4):332-344.
4
王亚明.
中国传统纠纷解决机理初探[J]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0(1):54-58.
5
胡平仁.
诉讼艺术研究述评[J]
.社会科学,2007(4):86-96.
被引量:1
6
雷晶.
试论我国能动司法的正当性[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9-12.
7
丁国锋.
论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司法官的思维特点及其影响[J]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0(2):106-123.
被引量:1
8
郑素一.
中国古代法官的实质性思维模式探讨[J]
.太平洋学报,2006,14(8):90-96.
被引量:3
9
郑素一.
中国传统司法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化[J]
.行政与法,2007(7):108-111.
被引量:1
10
祖伟.
中国古代“据供辞定罪”刑事证据首要规则及理据解析[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14(1):47-62.
被引量:10
同被引文献
64
1
许志永.
民意干预司法独立了吗?[J]
.中国新时代,2004(6):24-24.
被引量:12
2
苏力.
谨慎,但不是拒绝 对判决书全部上网的一个显然保守的分析[J]
.法律适用,2010(1):50-52.
被引量:33
3
林竹.
民情、民力、民智和民意——国家决策的四大基石[J]
.天津社会科学,2004(4):55-59.
被引量:12
4
杨新亮.
再论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由刘涌案和辛普森案引发的思考[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S1):128-129.
被引量:14
5
舒国滢.
从司法的广场化到司法的剧场化──一个符号学的视角[J]
.政法论坛,1999,17(3):12-19.
被引量:249
6
孙笑侠.
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9(5):5-12.
被引量:89
7
滕彪.
司法与民意:镜城突围[J]
.同舟共进,2008(7):17-18.
被引量:8
8
唐仲清.
用“伯克利观察法”考量法律[J]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9(5):32-34.
被引量:3
9
梁根林.
公众认同、政治抉择与死刑控制[J]
.法学研究,2004,26(4):15-27.
被引量:117
10
周光权.
论刑法的公众认同[J]
.中国法学,2003(1):116-121.
被引量:143
引证文献
9
1
孟璐.
民愤与刑事司法[J]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5):80-83.
2
陈树森.
博弈与和谐:穿行于法意与民意之间的司法[J]
.法律适用,2009(9):57-61.
被引量:21
3
郜占川.
刑事司法领域中的民意之解读[J]
.行政与法,2010(9):71-74.
被引量:2
4
郜占川.
民意对刑事司法的影响考量——基于概念的解读[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12-18.
被引量:7
5
姜文瀚.
涉诉信访与司法权威——从民意表达角度进行的考察[J]
.知识经济,2012(5):28-29.
被引量:1
6
黄琳.
刑事司法中民意的渗透与司法应对[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2(16):112-113.
7
马荣春,周建达.
犯罪危害性刑法学地位的新视角:犯罪危害性的属性[J]
.刑法论丛,2009(1):1-23.
被引量:2
8
陈金林.
刑事司法社会效果的辨正与实现[J]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2011(2):76-96.
9
许发民,徐光华.
刑法解释中的民意考量——以死刑案件为视角[J]
.刑法论丛,2008(4):1-31.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37
1
汪娟.
酌定从重处罚情节的适用问题与规范建议[J]
.量刑研究,2019(2):165-193.
2
王振华,张倩.
网络民意:魔鬼与天使——以司法为例透析网络民意的法律意义[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5-8.
3
赵秉志,袁彬.
刑法理论发展的时代之维——2009年刑法学研究综述[J]
.人民检察,2010(1):63-70.
4
张英.
理性民意监督对公众法律意识提高的诉求——以成都孙伟铭醉酒驾车案为例[J]
.东南传播,2010(2):30-31.
5
张英,鱼汛,郭敬宜.
我国社会公共领域大众媒介与民意浪潮博弈[J]
.新闻知识,2010(8):41-43.
6
徐亚文,伍德志.
法律修辞、语言游戏与判决合法化——对“判决书上网”的法理思考[J]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6(1):11-18.
被引量:18
7
林志毅.
刑事庭审功能的异化——基于实质裁判主体多元化的分析[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1):41-45.
被引量:1
8
郜占川.
民意对刑事司法的影响考量——“能与不能”、“当或不当”之论争[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4):151-156.
被引量:13
9
胡琴.
法治视野下的民意与司法浅析[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1(3):168-169.
10
李朋会.
民意压力与司法公正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3):58-60.
1
张竹君.
从人权保护角度看司法精神病鉴定——中国邱兴华案与美国欣克利案之比较[J]
.法制与社会,2007(6):536-539.
被引量:3
2
刘昂.
解读司法领域的民意——由邱兴华案引发的思考[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7,19(4):37-42.
被引量:4
3
姚显森,孙桂华.
我国设立刑事被害补偿制度的必要性探析——由邱兴华案所想到的[J]
.法制与经济,2007,16(04X):64-65.
被引量:1
4
李晓丽.
新刑事诉讼法存在的控辩失衡探讨——以“邱兴华案”为例[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58-61.
5
吕晶.
诉讼中调解人身份与资格的考察[J]
.大观周刊,2013(7):34-34.
6
桑本谦.
反思中国法学界的“权利话语”——从邱兴华案切入[J]
.山东社会科学,2008(8):30-36.
被引量:41
7
邵卫.
从邱兴华案审视我国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26-27.
被引量:2
8
胡学相.
人格刑法理论对我国刑事政策的借鉴[J]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4(5):53-58.
被引量:2
9
高艳东.
对邱兴华案的刑法观察:知识体系与学者诉求的错位[J]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1):42-56.
被引量:11
10
王雪.
关于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想——从邱兴华案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缺失[J]
.法制与社会,2007(10):103-104.
被引量:1
青海社会科学
2007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