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与作品分析》(上、下册)
出处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3-103,共1页
Music Research
-
1王敏.高师《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艺术探索,2007,21(6). 被引量:4
-
2陈启云.中国特色变奏曲式——板式变化体[J].四川戏剧,2007(3):87-88.
-
3蔡志妮.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学生《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究[J].雪莲,2015,0(10Z):51-52. 被引量:2
-
4夏中汤.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的探讨[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2,11(3):52-54. 被引量:1
-
5向民.《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导言[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33(1):31-34. 被引量:4
-
6罗长华.《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多元化方法探研[J].艺海,2014(12):165-166. 被引量:1
-
7柴志英.打开音乐风格的大门——对《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的思考[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1):89-96. 被引量:3
-
8万欢.复乐段的定义与特性探究[J].音乐教育与创作,2012(10):17-19.
-
9张宸瑜.音乐审美心理学在《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J].科技经济导刊,2016(10).
-
10傅建生.关于“多段式”和“多部式”兼析《流浪者之歌》[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5(4):65-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