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4-39,共6页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参考文献4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1页.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1版
-
3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Die Deutsche Ideologie. In Marx--Engels Werke 3. Berlin: Dietz Verlag, 1958, S. 111.
-
4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9页
共引文献94
-
1赖金良.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基础[J].浙江社会科学,2004(4):28-37. 被引量:5
-
2宋培基.马克思“跨越设想”中的现代化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2004(4):47-51. 被引量:2
-
3吴学琴.正确评价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影响[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1):73-77. 被引量:5
-
4朱宝荣.面对动物的尴尬——《一岁的小鹿》读释[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4):120-126. 被引量:1
-
5庄福龄.论旗帜的鲜明性[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1):14-20.
-
6张康之,杨艳.论行政人格的历史类型[J].江海学刊,2004(6):87-93. 被引量:40
-
7叶向东.全球化时代文学人性的复杂化表现[J].当代文坛,2001(6):7-9.
-
8朱宝荣.动物形象:小说研究中不应忽视的一隅[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1):115-121. 被引量:22
-
9胡玉鸿.马克思恩格斯论司法独立[J].法学研究,2002,24(1):3-24. 被引量:63
-
10孙晓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宣言──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江汉论坛,2001(10):38-40.
同被引文献104
-
1郗戈,荣鑫.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6(1):88-97. 被引量:15
-
2张甲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仅仅是《神圣家族》的后奏吗?——对学者英格·陶伯特所持观点的反思[J].文教资料,2008(26):91-92. 被引量:3
-
3张一兵.思想构境中的似文本:列宁哲学思想的一种新的认识[J].河北学刊,2007,27(3):1-5. 被引量:3
-
4周嘉昕.列宁的“哲学笔记”是一部独立的哲学著作吗?——一项学术史的谱系考察[J].河北学刊,2007,27(3):6-11. 被引量:6
-
5聂锦芳.文本的命运(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J].河北学刊,2007,27(4):11-17. 被引量:15
-
6刘福森.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J].中国社会科学,1997(3):45-53. 被引量:214
-
7程代熙.历史的风──站在两个世纪临界点上的沉思[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3):4-11. 被引量:1
-
8陆梅林.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J].文艺研究,1981(3):40-51. 被引量:17
-
9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J].文艺研究,1979(3):39-42. 被引量:157
-
10张世英.“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J].哲学研究,1991(1):68-72. 被引量:28
引证文献8
-
1盛丹艳.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哲学)[J].学术月刊,2008,40(1):154-155.
-
2胡亚敏.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三十年[J].文学评论,2008(5):5-12. 被引量:6
-
3包美霞,易赛键.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前沿问题研究述评[J].甘肃理论学刊,2010(1):56-59. 被引量:2
-
4张达.近十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述评[J].重庆社会科学,2010(7):92-96.
-
5郝立新,臧峰宇.近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要[J].高校理论战线,2010(10):58-63.
-
6温泉,胡思慧.文献考证和文本解读视野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兼论原著研究的事实还原与价值赋予[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6(1):263-270.
-
7顾连杰.从《共产党宣言》入手论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1):108-113.
-
8陈艳波,丁龙.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论创新的三个维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6(1):54-6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0
-
1舒开智,张丽.马克思主义文论教材建设的新探索与新突破——评王杰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J].中外文论,2019(1):43-51.
-
2黄念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1):8-14. 被引量:1
-
3马汉广.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实践[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4):112-115. 被引量:1
-
4冯飞龙.近年来国内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理论导刊,2013(8):86-89.
-
5柴焰.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传播的审视与反思[J].山东社会科学,2013(9):52-57.
-
6段吉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范式及其学理建设[J].南京社会科学,2015(8):8-15. 被引量:3
-
7李亚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5(8):66-69.
-
8韩纪伟.浅谈近百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J].长江丛刊,2019,0(17):183-184.
-
9黄博阳.21世纪以来国产年代剧的家国叙事、空间修辞与价值书写[J].三明学院学报,2024,41(5):61-68.
-
10刘长秋,戴文婕,吴一凡.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立法概况及其未来发展方向[J].阴山学刊,2024,37(6):69-74.
-
1吴太胜.邓小平发展高科技的战略思想初探[J].理论界,2005(7):14-15.
-
2朱金娜.浅谈李大钊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态度[J].党史博采(下),2009(10):7-7.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4).
-
4赵启平,白海.时代的产物,恒久的魅力——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4):104-109. 被引量:1
-
5吴太胜.论邓小平发展高科技的战略构想[J].理论探索,2005(5):97-98.
-
6池忠军.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转折与哲学革命[J].学术论坛,2003,26(5):11-15. 被引量:1
-
7李君洲,贺继维.毛泽东广场印象[J].国土资源导刊,2009(2):83-84.
-
8米博华,缪润德.永远的怀念——纪念毛泽东逝世35周年[J].党员干部之友,2011(9):50-51.
-
9陈学明.在实现“两个结合”上下功夫[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63(1):10-12.
-
10张晓亮.毛泽东诗词研究之我见[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5(2):2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