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杨丽娟事件与网络舆论的非理性
被引量: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杨丽娟事件中网上出现的对杨及其家人的"一边倒"式的非理性谩骂无疑又一次暴露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趋向。本文试图通过对杨丽娟事件的考察,对近年已经引起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网络舆论的非理性问题进行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舆论非理性的解决方案与规避思路。
作者
樊亚平
机构地区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2-34,共3页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关键词
杨丽娟事件
网络舆论
非理性
分类号
G210 [文化科学—新闻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66
同被引文献
91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51
参考文献
6
1
刘冰.
从网民心理因素看网络非理性舆论的调控[J]
.新闻知识,2006(11):67-68.
被引量:20
2
杨军.
网络环境下舆论的形成机制分析[J]
.江西社会科学,2006,26(8):174-178.
被引量:12
3
胡媛.
网上舆论为何不理智——访中国社科院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闵大洪教授[J]
.法律与生活,2006,0(13):19-19.
被引量:5
4
张桂霞.
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分析[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104-107.
被引量:33
5
[美]约翰·H·麦克马那斯.《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第106页,第5页,第31页,第103页,封底,序言第6页.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6
[法]克劳德·让·贝特朗:《媒体职业道德规范与责任体系》,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7页.
二级参考文献
9
1
郭光华.
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3(6):110-113.
被引量:119
2
赵兴伟.
社会舆论形成机制的哲学分析[J]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22(3):34-37.
被引量:3
3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48-49.
4
[3]Marshall Van Alstyne & Eric Brynjolfsson.Electronic Communities Global Village or Cyberbalkans[EB\OL].http://web.mit.edu / marshall / www / papers / CyberBalkans.pdf,2005-10-12.
5
哈贝马斯 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3-4.
6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7
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8
赵金,闵大洪..网络舆论,民意表达的平台[EB/OL]..www.woxie.com,,..
9
王吉鹏.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网络舆论:影响有影响力的人[EB/OL].www.woxie.com
共引文献
66
1
张翀.
影响网络安全的网络推手研究[J]
.理论观察,2021(7):116-120.
2
胡朝浪,吴荣军,周安民,杨勇,胡勇,刘嘉勇,夏天.
基于主体观点度演变的网络舆论形成模型研究(英文)[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41(4):196-201.
被引量:3
3
卢正伟.
“网络舆论”的分析思考[J]
.东南传播,2008(5):31-32.
被引量:8
4
季丹,谢耘耕.
中国网络舆情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基于CNKI、CSSCI高被引论文观察[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0(4):48-56.
被引量:27
5
胡辰,李曦珍.
搅动网络舆论的变幻螺旋——“网络推手”机制的传播学理论透视[J]
.甘肃社会科学,2012(6):233-235.
被引量:3
6
刘青.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J]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3(3):56-59.
被引量:2
7
任祥,王琳.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网络舆论引导[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2(2):55-58.
被引量:1
8
屈勇.
社会公众的网络参与对政府信用的影响[J]
.行政与法,2013(2):13-17.
被引量:3
9
龚新琼.
质疑的勇气、智慧与力量——评《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J]
.新闻记者,2006(12):77-78.
被引量:1
10
唐克超.
网络舆论对国家安全影响问题探析[J]
.中国软科学,2008(6):56-62.
被引量:34
同被引文献
91
1
吴秦岛.
从网络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以“史上最牛团长夫人打人事件”为例[J]
.新闻世界,2010(1):92-93.
被引量:2
2
何白.
网络集群:非理性行为的温床——浅析“网民围攻”事件中的集群及影响[J]
.东南传播,2007(7):74-75.
被引量:5
3
黄宗智.
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J]
.史学理论研究,1993(1):42-60.
被引量:101
4
赵金,闵大洪.
网络舆论,民意表达的平台[J]
.青年记者,2004(10):37-39.
被引量:19
5
郭光华.
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3(6):110-113.
被引量:119
6
赵国新.
情感结构[J]
.外国文学,2002(5):79-84.
被引量:40
7
高万云.
浅谈修辞策略[J]
.修辞学习,2001(5):1-2.
被引量:10
8
傅宁.
试析互联网络中舆论形成的特点[J]
.新闻界,2005(1):61-62.
被引量:4
9
彭鹏.
网络舆论的功能及调控策略[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21(3):115-117.
被引量:34
10
张桂霞.
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分析[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104-107.
被引量:33
引证文献
8
1
项国雄,曹明香.
网络媒介的议程设置——以“艳照门”事件为例[J]
.当代传播,2008(5):72-73.
被引量:3
2
穆建刚,刘立红,连水仙.
近年来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历史性回顾[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4):8-11.
被引量:10
3
容志豪.
浅谈微博的舆论监督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影响[J]
.商情,2012(25):164-164.
4
薄明华,曾长秋.
我国网络舆论研究10年:回顾与展望[J]
.学术论坛,2012,35(8):194-198.
被引量:5
5
王智勇.
网络暴力的法理学透视[J]
.人民论坛(中旬刊),2016,0(6):133-135.
被引量:6
6
孙健.
试析网络暴力的成因[J]
.现代视听,2009,0(12):23-27.
7
张小强,张萍,刘志杰.
用户评论与替代性公共领域——我国网络用户参与新闻阐释的特征与效果[J]
.新闻记者,2019,0(12):13-26.
被引量:15
8
曲飞帆,杜骏飞.
复杂系统论:中国网络舆论研究的范式转向[J]
.南京社会科学,2017(11):107-114.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
51
1
杜付贵.
媒体线上新闻评论管控研究的学术演进与未来向度[J]
.新闻知识,2023(1):21-29.
2
卫杨.
是舆论监督还是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行为界定[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1(6):215-216.
3
解庆锋.
媒介使用、恐慌感对疫情期间社交媒体策展新闻的影响[J]
.国际新闻界,2021,43(5):43-64.
被引量:9
4
杜骏飞.
1994年以来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进展分析[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4):63-71.
被引量:13
5
方付建,王国华,徐晓林.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片面化呈现”的形成机理——基于网民的视角[J]
.情报杂志,2010,29(4):26-30.
被引量:60
6
尚俊杰,霍晓丹,孙也程.
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及其引导策略[J]
.中国青年研究,2010(8):89-92.
被引量:42
7
薛朝文.
“李刚门”与网络舆论的形成模式[J]
.新闻爱好者,2011(10):86-87.
被引量:7
8
陈新星.
“意见领袖”:高校网络舆情新抓手[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28(1):35-36.
被引量:9
9
张双双.
近五年(2007—2012年)我国网络舆论引导研究综述[J]
.东南传播,2012(8):51-53.
10
程婧.
我国涉警网络舆论的发生发展与应对策略[J]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1(1):49-53.
1
孟诗怡.
新闻娱乐化及受众媒介素养分析——以“杨丽娟新闻事件”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2014,5(8):66-66.
2
崔丹.
从“杨丽娟事件”看受众的媒介素养的缺失[J]
.新闻知识,2007(9):70-71.
被引量:7
3
从杨丽娟事件看媒体的社会责任[J]
.新闻窗,2007(3):1-1.
4
孔令彬.
对“杨丽娟事件”热的冷思考[J]
.东南传播,2007(7).
5
陶贤都,隋明晓.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议程互动——以杨丽娟事件为例[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107-113.
被引量:10
6
黄佳欢,张予.
从“杨丽娟事件”看新闻媒体人文关怀的缺失[J]
.东南传播,2007(9):50-51.
7
肖潇.
娱乐化时代下的媒体——反思“杨丽娟事件”[J]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8X):34-35.
8
姚斐,吴勇.
从“杨丽娟事件”看媒体的新闻专业精神[J]
.新闻知识,2007(7):26-27.
被引量:3
9
陈奕.
传播链的断裂与连通——兼论杨丽娟事件[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16(4):17-19.
被引量:1
10
杨晓文.
社会新闻呼唤新闻专业主义——以“艳照门事件”、“重庆钉子户事件”、“杨丽娟事件”为例[J]
.东南传播,2008(6):63-64.
被引量:2
当代传播
2007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