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言”外之“意”——论教科书中的隐性课程 被引量:3

The Meaning behind Word——On 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Textbook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教科书文本有双重意义结构,一是语言文字表面的意义世界,它是有目的的、预先设计好的内容,也是按计划、有组织地来进行实施的,是典型的显性课程;二是语言文字背后的意义世界,它内隐和镶嵌在文本之中,但其"意"却在文本之外,它是教科书显性文本背后的隐性课程,通常借助于隐喻来产生"意义",隐性课程就是一个隐藏在教科书背后的"意义场"。这要求我们在教科书编写过程中,应把关注的焦点从教科书语言转向教科书话语。 There exists double meanings in textbooks, one is on the surface of word. It is desighed in advance and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plan, we call it manifest curriculum;the other meaning world is hidden behind word, it is 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textbook which is produced by metaphor, 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textbook is a large field of meaning. This requires that we should change the attention from the language to discourse while we compile textbooks.
作者 刘丽群
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年第5期14-18,共5页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关键词 教科书 隐性课程 隐喻 话语 textbook hidden curriculum metaphor discours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 1D.朱尔斯.培养民主意识:格林纳达教科书的内容和意识形态(1979~1983)[A].阿普尔.教科书政治学(侯定凯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2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 3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 4冉云飞.无趣是怎样炼成[EB/OL].http://blog.cersp.com/18893/126910.aspx,2006-10-20.
  • 5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 6高凌飚.教材分析评估的模型和层次[J].课程.教材.教法,2001,21(3):1-5. 被引量:104
  • 7王雅玄.社会领域教科书的批判论述分析:方法论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台湾),2005,(6):67-97.
  • 8人民教育出版社编.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 9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同被引文献17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