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5-47,共3页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131
-
1孙立平.“道德滑坡”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20(5):65-69. 被引量:31
-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课题组,杨长征,王义.2000年中国青年思想道德状况调查问卷与数据[J].中国青年研究,2000(4):15-22. 被引量:17
-
3严明明.浅谈制度伦理建设[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6,22(3):25-28. 被引量:1
-
4胡桃子.行政伦理建设——抑制行政腐败的有效途径[J].法制与社会,2007(3):370-371. 被引量:9
-
5曹淑芹.制度主义、责任意识与伦理自主——关于行政伦理法制化的逆向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4):44-47. 被引量:7
-
6夏伟东.解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J].伦理学研究,2002(1):8-15. 被引量:15
-
7彭永捷,牛京辉.论伦理建设与道德建设[J].现代哲学,1999(1):62-67. 被引量:11
-
8杨宜音.社会心理领域的价值观研究述要[J].中国社会科学,1998(2):82-93. 被引量:211
-
9黄云明.论道德的本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3(1):65-70. 被引量:16
-
10石远.伦理学不应是一门封闭的科学[J].道德与文明,1985(3):11-12. 被引量:2
引证文献17
-
1龚长宇,张寿强.走向实证的道德研究:30年的回顾与思考[J].伦理学研究,2008(5):31-36. 被引量:4
-
2沈光亮.图书馆伦理研究——概念、对象、内容与任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3):42-45. 被引量:4
-
3陈默,刘昆福.伦理之“道”与个体之“德”[J].广西社会科学,2010(6):34-38. 被引量:2
-
4周武军.论道德定义的个体性、教育性、言行性[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1):39-41. 被引量:3
-
5韩建磊,赵庆杰.道德失范与陌生人伦理缺失[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3(4):60-64. 被引量:11
-
6蒋薇.“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我们需要“雷锋精神”[J].文教资料,2013(30):81-83.
-
7高云.伦理与道德关系刍议[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4(1):92-95. 被引量:3
-
8郁乐.社会转型中的规范缺位与评价错位--关于“道德滑坡论”的理性反思[J].伦理学研究,2014(2):18-22. 被引量:5
-
9赵晖,朱紫祎.我国行政伦理研究二十年及热点问题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2):62-66. 被引量:4
-
10向帅.先秦“道德”概念的形成及其伦理化考述[J].理论界,2016(9):34-40.
二级引证文献59
-
1封海鹏,申晓丽.大部制改革给我国行政伦理建设带来的契机分析[J].传承,2010(3):116-117.
-
2张震,彭著娟.基于“钓鱼”执法的行政伦理审视[J].商情,2010(9):166-166.
-
3沈光亮.图书馆服务的伦理审察[J].图书馆,2010(6):13-15. 被引量:2
-
4刘思强,杨伟文,叶泽.不同垄断感知强度下营销道德对顾客关系质量的影响——来自银行业的证据[J].系统工程,2013,31(4):37-43. 被引量:6
-
5韩建磊.基于利益维度的“好人”标准探析——以袁厉害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4(4):26-31. 被引量:3
-
6徐越如.陌生人社会视野中食品安全的道德问题[J].理论月刊,2013(10):144-146. 被引量:4
-
7陈文江,黄超.少数民族道德生活实证研究:从概念到方法[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3(6):7-12.
-
8黄岩.“旁观者”的现代生产及其超越[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4(6):18-23. 被引量:2
-
9韩建磊,孙传浩.社会转型期高校公德教育问题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36-39. 被引量:2
-
10蒋薇.“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我们需要“雷锋精神”[J].文教资料,2013(30):81-83.
-
1陈亚丽.“哲学”与“政治”关系的学理研究——基于列奥·施特劳斯著作的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6(4):122-128. 被引量:1
-
2(法)奥斯卡·博列尼菲尔,龚艳.哲学践行: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哲学运动——奥斯卡·博列尼菲尔访谈录[J].师资建设(双月刊),2013,36(5):62-68.
-
3孙肖霞.面部表情与姿态表情识别的眼动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2016(14):147-148. 被引量:2
-
4尚杰.重新理解概念——在德勒兹与德里达之间[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5):26-36. 被引量:1
-
5陈水德.朱熹理本论及其根柢之误[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5):5-9.
-
6朱志荣.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J].党政论坛,2007(08X):1-1.
-
7章新若.“普遍”为何及“普遍”何以为之——兼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5(1):190-198.
-
8李文珊.梁启超墨学研究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1,21(6):20-23. 被引量:1
-
9赵家祥.解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难解之谜--“生产关系”概念与“交往形式”等术语的关系[J].哲学动态,2011(4):5-10. 被引量:10
-
10刘怡霖.生活中美的问题分析[J].艺术科技,2015,28(3):276-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