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血清学诊断方法对日本血吸虫病诊断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1
出处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997年第1期22-22,共1页
Shanghai Journal of Medical Laboratory Sciences
参考文献1
1 李松林.皮试、间接血凝与孵化法诊断血吸虫病符合率的观察[J]云南医药,1990(02).
同被引文献20
1 谢可鸣,陈家旭,刘述先,龚唯,胡永德,夏超明,宋光承,李允鹤.重组Sj26(rSj26)抗原免疫酶测定新方法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5,7(4):219-222. 被引量:22
2 李允鹤.我国血吸虫病诊断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展望[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4,12(3):227-230. 被引量:20
3 陆萍,邱东川,钱宗立.日本血吸虫病肠相关与卵相关抗原血症检测的诊断互补性初报[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5,13(1):18-20. 被引量:3
4 应长沅,许平荣.用间接血凝反应和环卵沉淀试验诊断耕牛日本血吸虫病[J] .畜牧与兽医,1996,28(2):81-81. 被引量:2
5 杨琳芬,吴国昌,涂芬芳,喻华,张爵记,袁淘根,樊建新.应用家畜日本血吸虫病免疫诊断试剂盒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试验[J] .江西农业科技,1997(1):40-41. 被引量:1
6 Qian ZL, Deelder AM. Dot immunoassay with biotinylated antigen for determination of antibodies against the circulating catholic antigen(CCA) in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Am J Trop Med Hyg, 1993,49(6) :777~782.
7 李允鹤.血吸虫病诊断讲习班专题讲座汇编[Z].安徽芜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主办,1993.43-49.
8 李允鹤.全国血吸虫循环抗原检测研讨会资料汇编[Z].湖南岳阳: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编印,1993.32-36.
9 许世珍,杜凤娟,陈克标.血吸虫病4种血清学诊断方法比较[J]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7,17(5):857-858. 被引量:1
10 舒新华,易新元,曾宪芳,金燮理.现代生物技术对血吸虫病诊断的推动作用[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4(1):76-82.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3
1 贾铁武,周晓农,王显红,吴晓华,易平,徐永安,何未龙,何伶勇.问卷对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疾病筛检效度的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6,24(3):230-235. 被引量:4
2 冯家鑫,公衍峰,罗卓韦,汪伟,曹淳力,许静,李石柱.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科学基础与“十四五”展望[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2,40(4):428-435. 被引量:7
3 林矫矫.我国家畜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及防控进展[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9,31(1):40-46. 被引量:31
1 马斌.三种血清学诊断方法检测HBsAg的效果评价[J] .福建医药杂志,2000,22(5):92-92.
2 吕元聪,于恩庶.弓形体病几种新血清学诊断方法[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89,5(5):41-43. 被引量:4
3 陈曦.艾滋病的血清学诊断方法[J] .湖南预防医学杂志,1990,2(1):62-64.
4 王飞.登革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及其应用[J] .人民军医,1995,38(4):16-17.
5 朱兵,徐明谦.四种血清学诊断方法检测包虫病抗体的比较[J] .临床检验杂志,1998,16(2):106-107. 被引量:4
6 俞丽玲,闻礼永.日本血吸虫分子诊断抗原(抗体)研究进展[J]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33(4):284-287. 被引量:2
7 雷章权,胡先友,陈洪瑶,王卓.1例麻疹误诊SARS的原因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3,19(3):214-214.
8 宋捷,贺金荣,聂昭华,张远富,张敏,曹颖.斑疹伤寒的两种血清学诊断方法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2,13(2):107-108. 被引量:2
9 谢来平.旋毛虫病的血清学诊断方法[J] .天津第二医学院学报,1994,10(1):43-46.
10 王秀卿.一种简便的人包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J] .解放军医药杂志,1999,21(3):239-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