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53-54,共2页
Seed
同被引文献14
-
1张爱民,孙其信.杂种小麦产量优势与产量因素优势的关系[J].作物学报,1993,19(1):94-96. 被引量:16
-
2刘碧贵.穗重型小麦品种选育及粒重遗传分析[J].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94(2):33-34. 被引量:9
-
3刘秉华.我国杂交小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96(1):2-4. 被引量:20
-
4李振桥 张胜爱.CHA杂种小麦组合选配研究进展.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445-449.
-
5张爱民 黄铁城 等.应用化学杂交剂和显性矮秆基因培育半矮秆杂种小麦的研究.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459-470.
-
6苏文泉 王宜利 等.对春性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技术路线的探讨.杂种小麦研究进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3-15.
-
7肖建国.冬小麦杂优新组合津化1号选育初报.杂种小麦研究进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57-160.
-
8崔党群.群体密度对T型杂种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及其杂种优势影响的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5,11(4):155-166.
-
9刘树人.群体密度对春性杂种小麦主要性状及其杂种优势影响的研究.杂种小麦研究进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67-169.
-
10李振桥.杂种小麦化优1号的产量及其在不同密度下的杂种优势表现.杂处小麦研究进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218-223.
二级引证文献6
-
1吴卫,郑有良,魏育明,周永红,刘登才.利用RAPD技术分析小麦强优势组合亲本遗传差异[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9,17(2):123-129. 被引量:10
-
2吴卫,郑有良,魏良明,周永红,刘登才,兰秀绵.利用醇溶蛋白分析小麦强优势组合亲本遗传差异[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9,17(2):130-135. 被引量:1
-
3吴卫,郑有良,魏育明,周永红,刘登才,兰秀锦.利用谷蛋白分析小麦强优势组合亲本遗传差异[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9,17(2):141-145.
-
4吴卫,郑有良,魏育明,周永红,刘登才,张志清.利用SSR标记分析小麦强优势组合亲本遗传差异[J].西南农业学报,2002,15(3):1-6. 被引量:11
-
5张志清,郑有良,魏育明,周永红,刘登才,兰秀锦,刘虹.SSR标记遗传距离与小麦杂种优势相关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3,21(1):6-9. 被引量:18
-
6李伟,郑有良,兰秀锦,魏育明,颜泽洪.小麦新品种(系)的杂种优势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3,21(4):280-283. 被引量:6
-
1赵凤梧,李会敏.美国小麦育种[J].河北农业情报,1991(3):36-37.
-
2龙增栋.贵州高产小麦育种及问题探讨[J].种子,1995,14(4):44-46. 被引量:2
-
3马庆,王四清,杨经略,吕凤山,张润生,王文玲.土默川地区小麦育种问题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8(6):9-10. 被引量:1
-
4王绍中.意大利小麦育种简介[J].世界农业,1991(5):15-16.
-
5吕善勇.生物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J].世界农业,1993(8):21-21. 被引量:1
-
6吕玉琴.旱地小麦育种中杂交后代的选择[J].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90(5):12-13. 被引量:2
-
7智广俊.进化育种法在旱地小麦育种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8(1):17-17.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