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略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文章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的技术性、培养手段的多样性的特性,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与管理、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环节着手,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
苏天高
机构地区
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职业圈》
2007年第10X期50-51,共2页
Occupational Circle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
分类号
G712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3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72
同被引文献
14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8
参考文献
5
1
张典兵.
关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
.继续教育研究,2006(3):58-60.
被引量:23
2
闵建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分析[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6):17-20.
被引量:34
3
郑国强.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J]
.职教论坛,2005,21(08X):20-23.
被引量:81
4
高原,曹晔,高玉峰,宁永红.
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问题与对策[J]
.职业技术教育,2003,24(10):17-19.
被引量:33
5
马元兴.
建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J]
.职教通讯(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8):22-23.
被引量:23
二级参考文献
23
1
张雷.
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00,21(16):20-21.
被引量:20
2
李建求.
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特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01,22(31):17-20.
被引量:116
3
严雪怡.
高职与中职衔接中学制与课程问题探讨[J]
.职教通讯,1998(1):16-18.
被引量:12
4
安心.
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探析[J]
.教师教育研究,1996,11(5):39-44.
被引量:17
5
缪宁陵,宋建军.
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
.职教论坛,2004,20(12X):62-64.
被引量:56
6
任君庆,苏志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高职办学的社会声誉[J]
.中国高等教育,2005(3):45-46.
被引量:19
7
刘徐湘,胡弼成.
教育学中“具体的人”——现象学的视域[J]
.高等教育研究,2005,26(3):17-22.
被引量:8
8
楼一峰.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深入思考[J]
.职教论坛,2005,21(04S):25-27.
被引量:40
9
郑国强著.新世纪的技术与职业教育[M].中国文联出版社.
10
高原等.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职高专网
共引文献
172
1
高文骁.
高职高专法律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J]
.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54-56.
被引量:3
2
王微.
特色育人 和谐发展——试析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办学理念[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6(3):70-74.
3
潘立守.
高职“三校生”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对策[J]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32):68-69.
被引量:6
4
徐梅.
谈高职院校的“双证书”教育[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0):18-18.
被引量:4
5
程迪祥,方柯,张亚丹.
创新专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S1):62-64.
6
唐华生,唐炜,叶怀凡.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J]
.大学(学术版),2009(5):73-77.
被引量:1
7
王少华.
基于SWOT分析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竞争策略[J]
.成人教育,2009,29(9):30-31.
被引量:5
8
周晓舟,覃国森,何荫飞,邓征宇,陈正秋,韦波,胡传水.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探析[J]
.文教资料,2007(33):161-163.
被引量:2
9
王胜华,郭跃,肖细根.
基于KAS模式下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整合与实践能力培养[J]
.科技经济市场,2006(11):32-34.
被引量:2
10
赵宇,夏旭.
高职电子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J]
.硅谷,2009,2(20):160-161.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4
1
袁江.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1(7):1-1.
被引量:51
2
曹乾,张晓,翟成凯.
我国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缺陷与改进路径[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10-11.
被引量:27
3
姜大源.
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1(22):1-1.
被引量:96
4
王云鹏,孙安.
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内涵与建设方略——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特色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
.煤炭高等教育,2006,24(5):70-72.
被引量:7
5
马连华.
做实“工学结合”是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必经之路[J]
.教育与职业,2006(35):8-10.
被引量:38
6
陈解放.
“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4-36.
被引量:443
7
曾华,张海峰,刘越,程江.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制度保障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7(3):30-32.
被引量:23
8
冯玲.健康保险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8,(5).
9
冯玲 袁定清 袁庭岚.健康保险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我国教学与研究杂志,2009,(5).
10
吴定富.我国保险业发展蓝皮书(2006)[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引证文献
3
1
韩奇生.
试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创新[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08,24(7):5-6.
被引量:2
2
黄新爱,任森林.
商业健康保险职业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研究[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1,25(2):88-89.
3
孙中义,陶潜毅.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研究与实践[J]
.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8,0(Z1):1-27.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8
1
于曦瑶.
浅析高等职业学校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
.成功,2013(5):7-7.
2
刘继强.
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之源:凝炼特色办学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解读[J]
.职教论坛,2010,26(10):36-38.
被引量:4
3
虞晓东,李建伟.
近10年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研究综述[J]
.成人教育,2010,30(9):35-37.
被引量:8
4
刘继强.
从《规划纲要》看高职院校特色办学模式之探寻[J]
.成人教育,2010,30(10):25-27.
5
虞晓东,李建伟.
近10年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研究综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6(31):41-44.
被引量:8
6
孙志方.
浅谈高职特色教育如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J]
.管理观察,2014(7):82-83.
被引量:1
7
田春霞.
职业技术教育与中小微型企业资源共享的探讨[J]
.辽宁高职学报,2014,16(11):79-81.
8
刘莉莉.
基于信息技术的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探析[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7(4):83-85.
被引量:1
1
冯金平.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成才之路,2009(28):36-36.
被引量:1
2
邢邦圣.
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11-14.
被引量:3
3
朱梅初.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浅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4):34-35.
被引量:15
4
朱梅初.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浅析[J]
.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4):5-6.
5
高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要素[J]
.中国林业教育,2008,26(1):64-67.
被引量:12
6
唐锋波.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职业时空,2009,5(8):33-34.
被引量:5
7
王秀珍.
在职培训的教学与管理[J]
.山东农业教育,2002(3):56-58.
8
吴鸿飞,周婧.
“三位一体”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中外企业家,2014(8Z):151-151.
9
罗攀芬.
中职学校会计实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时代教育,2012(20):15-16.
被引量:3
10
梅花,李志强.
优化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J]
.老区建设,2014(4):59-60.
被引量:2
职业圈
2007年 第10X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