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研究中扬子褶皱带的变形过程,对重庆万州地区中三叠世灰岩和中晚侏罗世砂岩进行了古地磁研究.系统热退磁表明,侏罗纪样品受现代地磁场重磁化严重,三叠纪样品分离出3个重磁化组分:低温(0~200℃)、中温(200~360℃)和高温(400~460℃)组分.低温组分分布于现代地磁场方向附近,可能为黏滞剩磁.逐步展平褶皱检验显示:中温组分在褶皱展平至33%±8%时获得,相应古地磁方向为Dec=11.2°,Inc=45.2°(α95=4.5°,N=34),对应古地磁极位置79.3°N,219.5°E(dp=3.6°,dm=5.7°);高温组分在褶皱展平至50%±27%时获得,在95%置信范围内取褶皱展平至70%,相应古地磁方向为Dec=24.2°,Inc=49.0°(α95=3.6°,N=23),对应古地磁极位置为69.2°N,195.5°E(dp=3.1°,dm=4.8°).与白垩纪参考古地磁方向或极位置比较,上述重磁化组分揭示该地区在褶皱变形的中期经历了12.8°±3.5°的顺时针旋转,而变形后期以来没有发生旋转.结合前人数据,认为中扬子褶皱带万州-香溪段部分弯曲是由弯山构造引起的;湖北蒲圻地区在褶皱变形末期以来经历了27.5°±5.8°的顺时针旋转,因此至少50%的构造旋转是由于弯山构造导致的.中扬子褶皱带发生于侏罗纪末期和早白垩纪的褶皱造山事件也揭示了华南-华北地块碰撞可能一直持续到早白垩纪早期.
出处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2049-2056,共8页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374023)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