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21,共6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参考文献16
-
1耿云志.《鲁迅是个崇尚自由的人》,见《文汇报》2001年12月1日《学林》第654期.
-
2胡适致赵元任的信(1955年10月23日),见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中)第1255页.
-
3胡适致雷震的信(1956年4月1日),见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中),第1262页.
-
4陈独秀.《致(甲寅)记者函》,见《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66页,三联书店,1984年出版.
-
5陈独秀.《敬告青年》[A]..《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一)[C].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4,6.
-
6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A]..《独秀文存》第1卷[C].,.第41页.
-
7梁启超.《吾今后之所以报国者》,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十三》第54页,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
-
8《胡适文存》卷四,第1页,亚东图书馆,1925年第8版.
-
9《胡适文存》二集卷三,第96页,亚东图书馆,1925年再版.
-
10《二十四孝图》,《鲁迅全集》卷二,第25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共引文献19
-
1周建超.“五四”启蒙与文化现代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1(6):133-139. 被引量:4
-
2周长才.巴金与诺贝尔文学奖[J].外国文学,2000(5):43-51. 被引量:1
-
3陈勤,杨乃良.人的现代化:“五四”先贤们的一个历史性贡献[J].江汉论坛,2005(2):77-80. 被引量:2
-
4姜义华.近代中国“国学”的形成与演进(下)[J].学术月刊,2007,39(8):5-12. 被引量:6
-
5黄玉顺.儒学与中国之命运——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J].学术界,2009(3):37-46. 被引量:21
-
6耿云志.“五四”新文化:继承与超越[J].中共党史研究,2009(5):8-12. 被引量:2
-
7胡军.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论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4):26-33. 被引量:8
-
8哈迎飞.论鲁迅家族意识中的准宗教色彩[J].鲁迅研究月刊,2009(8):42-49. 被引量:1
-
9许纪霖.从寻求富强到文明自觉——清末民初强国梦的历史嬗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4):1-14. 被引量:21
-
10张木荣.《祝福》的强化艺术——从写作思维学的角度看鲁迅小说一例[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0(10):84-86.
-
1请您向当代文坛进言[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0(12):107-107.
-
2向当代文坛进言[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0(9):1-1.
-
3张曼菱.文坛应酬[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0(11):104-105.
-
4董鼎山.有个官衔,好不乐也![J].杂文月刊(文摘版),2012,0(9):57-57.
-
5本刊编辑部,阿计.2015年,五大视角看中国[J].江淮法治,2016,0(2):6-18.
-
6张均.古典传统是否构成现代文学的剧情主线[J].学术研究,2016(11):149-152. 被引量:1
-
7韩道静,任瑞娜.死亡讲述与文化身份——《仪典》中的印第安文化创伤[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8):9-11.
-
8吴敏姝.翻译的改写功用及其在民族文学兴起中的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2):396-399. 被引量:2
-
9赵敏俐.发刊辞[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4(1):9-10.
-
10毛庆.在民族文化复兴的蓝图上构建新楚辞学[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1):83-91. 被引量:1
;